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 朱小燕摘 要: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估算,也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入手,选取生活素材,培养估算意识;运用多种策略,掌握估算技巧;创设估算氛围,养成估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关键词:估算; 意识; 技巧;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86-002
估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策略的一种。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近些年来逐渐受到数学教育界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课中“展露头角”,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强调估算教学大相径庭。
估算教学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因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估算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算后估算。
学生往往是为了估算而估算。如:48×72≈?,学生先笔算出正确答案,再“估算”出一个与精确答案比较接近的数,一道估算题就算完成了,严重缺乏估算意识。
误区二:乱估算。
学生在看到估算题目之后,往往是不加思考就给出了自己的估算答案,根本就没有经过有条理的、缜密的思考。如: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字?20000、35000、100000……五花八门的答案迅速呈现,却没有一个人能清楚地说出答案是如何得出的。热闹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我们课堂教学的缺陷:估算教学缺乏科学的引导,估算意识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
误区三:不估算。
学生在实践中往往不会主动应用估算去解决问题,仍然停留在笔算的层面上。如:1桶油38元,一箱牛奶55元。妈妈带了100元买这两样商品,够吗?学生会飞快地进行笔算,从而得出精确答案,却根本就想不到估算会来得更快一些。
误区四:教师不重视估算教学。
由于以往教材中的估算内容少、散,且作为选学内容,而在新教材中,估算则是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编排,并且是必学内容。可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将估算教学作为一种计算能力来培养,往往是教材有安排则教,无安排则不教,导致了教师对于“估算”教学的忽视,重视程度不够。
由此可见,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估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取生活素材,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指出:(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还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以往的教村中,估算的内容比较少,比较零碎,又作为选学内容,要估算也只是就题论题,学生只是在被动估算,主动估算的意识比较薄弱。新教材注重以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估算,体验到估算的价值,感受到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的意识,从而自觉地应用估算。如:同学们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9元钱,49个同学带500元够吗?学生对游玩的事本来就感兴趣,对这样的估算必然会产生兴趣,问题也会很快迎刃而解。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后,可以设计如下估算题:100枚1元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跨一步大约是多少厘米?我们大桥小学全校大约有多少人等等。长此这样有心地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生活素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就会领悟到估算就是身边的事,不陌生,不遥远,而且随时要用。一个人每天在生活中进行的估算远比精确计算要多得多,我们要精心选取生活素材,让学生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运用多种策略,掌握估算技巧
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技巧,往往是看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主动地运用数学的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当通过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悟内化,开阔思路,灵活思维,形成较熟练的估算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如:
1.1取近似数法。根据问题特点,把算式中的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成整数(或整十整百数),然后计算出得数大约是多少。这种估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①“41×29”可以看作“40×30”,积大约是1200。②“14.19÷2.8”可以看作“15÷3”,商大约是5。
1.2位数估算法。位数估算法是指根据数的位数和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估算,并从整体或局部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如:除法计算中,学生特别容易把商中间的0或末尾的0漏掉。比如5945÷29=25,对此,可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检验:因为被除数前两位59比29大,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结果一定是一个三位数,那么商25就是错误的。用这样的方法提醒学生,学生容易发现其错误所在,也就不容易把商中间的0忘掉了。
1.3比较估算法。如在学习了“量的计量”后,常常要估算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此时可以指导学生以一些常见实物作为估算的参照物。如:一张双人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一袋食盐的质量一般是500克……估算时就可以利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从而使估算结果更加准确。
2.灵活选择估算策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估算方面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估算方法,让学生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如“40名学生去春游,买6个一袋的面包要买几袋才够每人发一个?”学生可以通过猜测的方法,6×6=36,36小于40,所以买6袋不够,需要买7袋。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40÷6=6(袋)……4(个),从中可以知道要买7袋才够每人一个。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到碰撞,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多角度的估算过程会引起学生估算的兴趣和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在估算时要注意不同的场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优势,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估算技巧肯定会得到提高。
三、创设估算氛围,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估算习惯的养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标志之一就是自觉地运用估算技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上街购物前,学生有没有对所购物品进行价值估算,准备购买哪些物品,需要带多少钱。如果学生能这样考虑,就表明学生在学估算,用估算。在上学路上也可以进行估算,凭借以往的经验,估一估到学校需要几分钟,会不会迟到;也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用“步测法”量一量家跟学校的距离。做题时知道自己一分钟算多少题,估计做完需几分钟等等。估算的习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磨练出来的,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各种类型估算的练习,从而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学会主动地用估算的眼光去观察数学问题。经常让学生展开估算,形成一种估算氛围,同学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灵感的交织,形成有效的互动。在这样的估算氛围中学生会体验到估算的好处,对估算加深印象,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总之,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不断地调整、拓展和丰富教材的内容,将对估算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各个教学内容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应用估算的意识,充分发挥出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的应有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