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巧问妙答
作者: 阎如军摘 要: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技巧,更是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并掌握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 教学; 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95-001
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然而,在现今许多的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着由设计问题而引发的这样几种现象:
其一是问题没有难度,诸如“美不美”“是不是”之类顺竿爬的问题。其二是问题琐碎,提问频率过高。其三是问题难度过大,脱离学生实际。其四是问题指示不明,学生无从答起。其五是问题程式化。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有些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一些语言文字上的矛盾,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这种矛盾往往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难点,对学生理解文章,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平乐·村居》一词描写了词人辛弃疾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偶然看到农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所产生的向往之情,与词人一贯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魏星老师在教学这首词时,抓住了文中的两个语言上的矛盾之处:他先让学生用“媚”组词,然后问:“‘媚’通常形容年轻女子,这里是说谁?”学生回答是形容翁媪的。老师随即又问:“这不是矛盾吗?”学生显然没有料到老师对课文产生了质疑,现场顿时安静下来。过了一会,有学生举手说:“翁媪虽然年纪大了,可是他们的感情却很真挚,所以这里说他们是‘相媚好’,是说他们在一起的亲热的样子像年轻人。”解决了这个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难点之后,老师没有主动发问,而是让学生继续看:“从词的下阕中有能看出什么矛盾?”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为什么两个儿子都在劳动,作者却说最喜小儿无赖?”是啊,不是说劳动者才值得尊敬吗?这里却是最喜欢无所事事的小儿子,而且小儿子还是个“无赖”,的确叫人费解。于是学生就明白了老人喜欢这些儿子们勤劳、朴实,特别是小儿子的天真。此处的看似矛盾的语言,其实也并不矛盾,它构建出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而教师则抓住了这两个语言上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经历了“生疑-思考-点拨-明了”的过程,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深度。
二、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会有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它们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突破这一难点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教师抓住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具体描写李时珍的“餐、饮、行、宿”的句子。通过将“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两个词语具体化,学生对寻访过程的不易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教师紧扣“夜宿”二字提问:“夜宿就是夜晚找个地方休息,但李时珍他睡觉了吗?”这个问题又引导着学生进一步关注李时珍深夜借着月色做记录的画面,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工作“的确是苦”。而后教师顺势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苦?”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为“万民得福”宁可自己吃苦的伟大人格。
三、巧读题眼,灵活变通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能够准确抓住文章的主旨,快速进入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学。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紧扣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表达对实施这一暴行的英法联军的愤慨;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不能毁灭的和永远毁灭不了的,是国人的强国之志。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明了被毁灭的圆明园曾经是多么的辉煌所以人们常说,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是教学艺术的核心。
四、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例如在《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就有两个这样的冲突:其一是“彭德怀为什么要杀骡子,而战士们和饲养员为什么不同意杀?”杀与不杀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红军遇到的现实困难”和“大黑骡子立过功且与大家感情深厚”的冲突。从感情上讲不能杀,从现实角度看又必须杀,对这个问题的研讨,可以使红军途中的艰难险阻在学生的心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二个冲突是“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感情很深,可他为什么还坚持杀骡子?”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的感情怎样?这个问题从文中很多处细节描写都能找到答案。那么,既然感情深厚,仍然要坚持杀掉骡子,这就更加印证了红军遇到的困难。通过这个问题的研讨,也可以使学生对于体会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有一个思维的坡度。
五、披文入情,调动思维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在布局谋篇上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如《望月》一课,作者通过“我”与“小外甥”的对话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即引经据典,又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有老师这样设计问题:“课文中描写了几个人眼中的月?”学生很容易找到的是“我”与“小外甥”,但仔细看看,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眼中的月”。然后看看“在他们的眼中,月是怎样,月夜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就将文章条理化了,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整体性的感受,相对纠缠于对话的交互就容易得多。
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如苏联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讲究艺术性,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