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之所
作者: 王忠荣摘 要: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小学生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课堂理应成为创新之所。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必须突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阅读教学中,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独特的见解时。
关键词:课堂;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97-001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变革之需,时代之需,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小学生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课堂理应成为创新之所。
一、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阅读课是语文教学语文课的主要形式。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师讲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主体地位,他们更多的是处于被督促、纠正、甚至是被呵斥的客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创新的欲望一再被压抑,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只能向书本和老师的标准去迎合,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与“一言堂”的局面。必须突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会求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例如我教《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课文讲哲学家以如何除去杂草为题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中心明确,思路清晰,于质朴中见隽永。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1.自主阅读,感知内容
揭示课题后,结合理解“哲学家”的意思,可告诉学生“第一”“最后”由于其特殊性,往往至关重要引人注目,引出“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怎样上的呢?”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然后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感知课文内容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上的?②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③最后一课的效果怎样?
2.抓词句,以议促读
每篇课文中总有一些精彩的段落、精辟的句子、精当的词语,这既可能是教学的重难点,也可能是教学的突破点,要引导学生“虚心涵咏”细细体会。抓住“满腹经纶”“饱学之士”的理解,可提出“既然学生们都已是知识广博学识渊博的人,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有没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抓住“惊愕”“没有想到”“竟是这么简单”等词句,朗读体会学生们还没有理解哲学家发问的真正意图,还没有感悟哲学家的良苦用心,抓住“只要有铲子就够了”“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引导学生读出学生们的轻描淡写不以为意,引导学生理解这“最后一课”的完全必要。
3.开展辩论,以说促读
课文比较简单,但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却是一个难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课堂辩论这一环节,以“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否成功”为题:正方——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反方——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失败的。意在使学生在辩论中自主、合作、探究地阅读课文,反复地研读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太有趣了!”“真带劲儿!”有的索性围上来问我:“老师,以后还上这样的课吗?”“上,还这样上!”我欣喜地笑了,这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语文教学一定要增强新颖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千方百计用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人本”与“文本”的对话,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
二、让学生充分思考
中国书画中有“计白当黑”的说法,而“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想象的空间,意味无穷。语文课堂也需要这样的“空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品味、反思、比较、揣摩。然而,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以所谓的“精细化“的构思,在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丝丝入扣的教学中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课堂中不乏这样的教学镜头: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的小手就齐刷刷地举起,答案精彩纷呈!这样的情景如果不是因为“预设”过分充分,多半是由于问题的设计难度系数太低。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要追求表面的热闹,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千万不能认为学生思考的过程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要深信在学生思考的平静的“海面”上,“海底”正在“波翻浪涌”!
三、对另类的解答予以宽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求得共识。在对话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课文《诚实和信任》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认识:诚实和信任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可有学生认为“我”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小红车的主人,停车的车头已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是他不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我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也会倒霉。我想了一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表扬了他。语文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地让学生思考体验品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