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让语文课堂激发活力和智慧

作者: 林巧莺

摘 要: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思想上的交融。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作用,达到实践语言、发现自己、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从而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99-001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无疑,在课堂中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灵光”的迸发,可以激发课堂活力和智慧。

一、民主平等,引发“师生对话”

1.尊重学生,自由“对话”

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权利,并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努力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只有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人格平等,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才能生成。

2.学会倾听,丰富“对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强调倾听,教师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不说了。教师的引导点拨,能使学生的思想跃上一个高度。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不值?教师用心倾听了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讨论:

“哈尔威船长死得值。作为船长,船就是他生命的全部,连船都没有了,我想他一定认为活着也毫无意义了……”

“哈尔威船长死得不值。他完全可以逃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倾听了学生不一而足的发言,我还提醒学生倾听教师自己的声音:其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二,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牵引力。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哈尔威船长对其生命“结束”的选择。不管他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还活着,但他那“必须把60个人全部救出去”的行为都是令人景仰的。

3.捕捉“着力点”,深入“对话”

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弱化甚至取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和“自议”;二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学习中的明显错误也不予纠正。这些貌似“对话”“放手”,其实质上是“撒手”“不负责任”,同我们所说的“对话”是背道而驰的。《课标》所讲的对话,不是隔靴搔痒,也不是浮于形式,而应触动师生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引领学生亲历阅读全程,并通过读、说、演、画、写等多样文本内容活动化的途径,使文本“开口”,与师生对话。

二、多元解读,引领“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还有在消化基础上的反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并进入情景,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悟,与文本直接“对话”。

1.尽情诵读,直接“对话”

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随着理解的深入,感受也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独特的体验。

2.多元理解,大胆“对话”

如《寒号鸟》这一课学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喜鹊和寒号鸟的故事,我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只要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大胆地交流,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定是富有灵性的对话。

3.才艺展示,表现“对话”

我在引导学生初读《翠鸟》一文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能用语言谈谈翠鸟特点的可以讲一讲、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翠鸟的图片和资料;喜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翠鸟的活动图;喜欢朗读的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如果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收获。

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生虽然方法各异,但都从不同侧面对翠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取得了取长补短、相益成彰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

三、互动合作,引导“生生对话”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当我们的课堂上有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展现,课堂必然会活力四射。“生生对话”,则为这份四射的活力、张扬的个性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去自己品味、讨论、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可以是讨论,也可以是比较,像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并进行互补式的汇报;小组成员共同帮助一位同学,并推举他做代表性的发言;几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完成同一个任务,大家进行对比;全班同学围绕主题展开辩论等。要想建立这种对话,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回答问题变成讨论问题。在对话过程中,又可以用挑战的办法激励学生的思考,用积极的旁观者的心态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用有意识地表现无知去催生鲜活的思想,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间的思维是那么活跃,个性是那么的张扬,思想更是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生活中。

在这里,课堂已不是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局面,而是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

对话,让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对话,让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了文本;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对话,给予了语文课堂活力与智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这美妙的“对话”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