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策略探析
作者: 张可斌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以教师和学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向着“以学生为核心”的模式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那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引导高等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此予以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等体育教学; 检测模式;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65-002
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国策全面推进的重要支撑。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的核心和侧重点逐步向学生转移,传统的“以教师和学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向着“以学生为核心”的模式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指引着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转变。
体育教学由于教学范围广泛,同时长期没有列入我国升学考试中测验环节,或是所占比重极低,因而体育教学被忽视,被冷落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长期存在的,我国高等体育教学长期处于尴尬的地位,没有被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配合度长期较低,这一现状极大地阻碍着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高等体育教学改革和改进的呼声十分高涨。在这一教学体系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维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启发。
一、当下高等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积累的大量的教学经验,但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教学理念是引导教学的灵魂,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它十分强调肢体语言和实践,理论层面的教学相对比较淡化。基于这样的特征,高等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偏重于实践性和服务性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高校仍然将体育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或者理论学科进行定位,采用“教-学-测验-评分”这样的传统基本模式,将体育教学的服务性和引导性本质人为割裂开来,理论课程和期末考试等形式并不少见。这使得高等体育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骑墙”地位,既达不到其他理论文化学科的研究深度,又丧失了其对学生的引导性,甚至使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大打折扣,这对于高等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核心定位有偏差
按照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要求,学生应该完全成为教学的核心,即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不分学校,不分年级,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学生喜欢什么,学校在体育教学的哪些方面存在优势和不足,很多学校不甚明了,根据既有经验或者老师的理解,照搬、照套其他院校的模式或者课程设置,这一现状不仅阻碍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体育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缺乏竞争力,鲜有精品课程问世,与其他学科差距甚大。
3.教与学双方缺乏沟通与交流机制
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如果要问哪一学科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最少,体育课程绝对“名列前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体育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和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几乎为零,而即使在课程开展和持续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十分不足,在许多院校,体育课程中自由活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解散之后对许多学生而言便意味着体育课程的结束,这样的情况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并不是个例。
二、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基本要求
1.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
体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因而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以使得教学工作能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也更能有的放矢。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需要什么便以此规划和实施体育教学设计,而应在通过广泛的调研与意见搜集,准确地把握学校和学生在各方面的特点以及真正需求,这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变革的首要条件。
2.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使得教学双方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学校与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也可以搜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身的建议和意见,这对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以及提升教学效果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效果。
3.加强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规划与阶段性目标,基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定位,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零散的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统一串联起来,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制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逐步脱离传统教学中零散和随意的教学模式。
三、以人为本,推进高等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的策略
1.加强调研,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在这一方面,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意识,对体育教学进行更加实践化和着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定位。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其对体育的热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不是要让其掌握所谓的“体育知识”,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大量体育基本理论不仅没有必要,还可能降低其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因而应该大力调整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将体育课程中的理论环节合理缩减。
其次,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基本形式,了解本校学生的体育基本素养以及对哪些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更感兴趣,以此为支撑,进而开始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在既定的目标和体系之下,学生再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学校的课程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实际需求更加贴切,也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呆板单一的局面,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可以利用CAI多媒体系统将教学动作进行分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裁判、运动员等角色,通过趣味运动会等形式来讲解相应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相关规则,促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这样的形式显得更加自然,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也是人文主义关怀的具体体现。
2.以人为本,构建多向交流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是实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向以人为本教学理念飞跃的关键,为此,在新型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构建中,应该设立一个针对学校、学生、教师等多个层面的多向交流机制,加强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构建一个交流沟通平台,教师、学校体育教学中心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定期发布多媒体教学资源,也可以发布一些体育教学相关的读物,近期教学安排,学校的体育培养计划等。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与老师或者体育教学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常见的形式包括网站留言、指导论坛、邮件以及在线咨询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讨论教学情况,分享教学心得,也可以向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而教师和学校利用这一平台,则可以更加有效和准确地把握实际教学效果,进而不断调整,使后续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仅加强了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更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想法,进一步改进和推动以人为本教学体系的构建。
3.加强体育教学效果监测的变革
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检测手段的变革,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体育检测模式必须进行改变。应该以服务型的体制评价模式取代传统的打分评价,对学生的基本身体机能进行测试,结合到身高、体重等数据,判断学生的整体身体机能状况,并结合测试结果,给出针对学生后续锻炼的建议,通过检测推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不断提升。这样的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就十分人性化,既避免了学生的挫败感,也将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证。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势必会对目前的教学体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体育教学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只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一定可以推动其更加科学合理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源德,王崇举.迈向21世纪的高校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涂裕春,高等教育中的体育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杜荣.加快高校新型体育教学系统的建设[J].探索,2010(06)
[4]张克俊,邱云生.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