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过程中提升信息技术的教育效果

作者: 邱志明

摘 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15-001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校一直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五年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写教学反思。算来我已经写了快五年的教学反思了。虽然还没有成为名师,但教学反思却让我成长得很快。下面我就谈一下写教学反思的心得和体会,希望对其他信息技术老师也有所帮助。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上课之前,我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可能有的教学效果。

2.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在教学后进行,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课后反思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

二、反思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

1.分组教学法

可以培养一下班级内掌握计算机知识比较好的同学,让他成为“小老师”,将学生按好中差搭配分组,让“小老师”指导小组学习探索;并结合教学进度,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具有适当难度的作业,通过小组分工,收集素材,讨论、交流、合作,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但是分组教学在信息技术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2)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3)学生人数多,老师不能全面照顾。

2.“任务驱动法”

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用心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准备很多的半成品,让所有的学生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在老师熟悉教材、教学目标,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3.恰当地选择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作用的多媒体,以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之小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注意时间相对较短,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刺激他们的视听觉,加深印象。例如有些内容在课件中利用文字的大小、颜色对比、动静以及插入音乐、图片等教学效果会优于教师口头讲述的效果。

如在讲解《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时,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用课件展示IP地址的概念、IP地址的格式、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的管理这些内容,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就能更好地掌握。

三、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经过几年教学工作的观察,我发现有些情境是我以前所设想不到的,而这些往往无关乎教学内容的难易,而在于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情境一: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经常会看到有学生把U盘、MP3、MP4等带进来看小说,玩游戏,我机房用的教学软件是极域电子教室,上面能监控学生的操作过程……

情境二:老师,我的键盘怎么打字不对啦。我闻声而去,键盘上的键好几个给学生抠出来后重新排了,比如“M”和“N”换了位置等等,上节课还没有学生反映这样的问题……

情境三:虽然一再强调上课不可以吃零食,但是我依然经常在抽屉里、主机和桌子的缝隙中查找到一些零食包装袋、口香糖……

类似以上这些情境的还有很多,我在发现以后,总会反复跟学生强调,但还是屡禁不止,我问了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他们都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呢?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中也应渗透一些德育的东西。

1.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

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让学生知道和建立信息道德的重要性,是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体现学科教学的作用是值得探究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利用课堂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学生

信息技术课,教师在一节课内不可能长时间地摆事实、讲道理。因此,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抓住时机,有机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计算机启动时,有的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会有事没事拍打键盘或乱按鼠标,这时我们就应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财物一样爱护学校的电脑。在操作电脑时,动作要轻,过重、过大的动作很容易造成电脑硬件的损坏;关机时一定要按程序,不能经常硬关机,否则将降低电脑的使用寿命。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按规定操作,电脑是不会被弄坏的。因此,要大胆而细心地用好电脑。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同学,我把他们的位置调到跟讲台最近的第一排,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他们也会渐渐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总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