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作者: 王建摘 要:“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37-00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引动和维持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掌握整个教学活动流程。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对象和认知工具的结合体,教学内容被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协作完成,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要遵循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任务主线、能力主题四条原则,探索实践的方法。
一、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习任务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上,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二、以学生为主体,经历学习过程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认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受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设计的“任务”一定要建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切不可想当然地设计,否则只能是脱离实际,影响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应该不分厚薄,不计优“劣”,不用“精英对话”式的虚假繁荣来掩盖对普通学生的漠视。要有宽广的视野,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主体学习之外。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目标,设定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他们都有事做,都能把事情做好,过上充实的课堂生活。要洞悉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悲天悯人之心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政策”上的倾斜,并实现绩效评价的模糊化,使他们免遭课堂上的尴尬。
学会倾听,让每一个学生都敢讲话,“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成长自信。在学生阐明观点或发表看法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即使你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也应该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犯错权,绝不能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态,更不能粗暴地将他们的发言打断,要能和颜悦色地听他们把话讲完,以增强他们对学习主体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值得肯定的见解,要毫不吝啬地赞赏,千万不可求全责备。对于不常发言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讲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说下去,让他们在观点的阐述中懂得参与就是成功。
三、以任务为主线,促进学生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若干个任务串连而成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任务”的设计既要有系统性、计划性和逻辑性,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遵循“低门槛、密台阶、缓高度”的原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四、以能力为主导,驱动学生自主实践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能力培养将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永恒主题。以往机械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设定问题后,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创造精神受到制约。而“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完成任务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去质疑,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师生之间包括集体回授、共同释疑、个案分析、总体评价。教师从传统意义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课堂情境的设计者。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使学生探究目标更明确、信心更足、方法更合理、教学效果更好。
学生之间层内相互合作,层外相互指导,协作互动,优势互补。通常的方法是:机房座位安排各层分插利于合作,任务分层而连贯便于合作,动态分层激励合作,分层达标使学生乐于合作。
总之,“任务驱动法”是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任务驱动法”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