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顾红华

摘 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包括: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师生交往、有效的课堂提问和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53-002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不断改变,目前在我们江苏高考中属于选科,不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很多学校的生物教师的数量偏少,工作量偏大,他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迫切需要一套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1.有效的教学分析

1.1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进行,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清楚学生的思想状态,真实地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惑,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1.2有效的教材解读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教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把握模块之间、章节之间的规律顺序、逻辑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编写意图和精神实质;把握好教材重点,解决好教材难点;熟悉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例如,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节内容分析时,我们不仅要明确在知识维度上“核酸的研究过程、核酸的种类、结构、分布和功能”;在能力维度上“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结构图、流程图处理信息”;在情感维度上“敬畏生命、感叹奇妙、求实质疑”等学习内容的本质,而且还应看到该部分内容是“细胞结构、细胞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的基础。

2.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高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学习新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要做到: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问题的生成;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有益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迁移、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四要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学习方法。例如,对于高中生物教材中那些基本概念、事物名称、科学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讲解、阅读、示范、演示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观点等。对于复杂的生命本质、生理过程、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探究性学习,例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

二、有效的师生交往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交往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师生情感;用爱抚的动作、赞美的语言给学生力量;用幽默、比喻、广告词、谚语、诗歌等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给课堂注入活力,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例如,在讲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个实验时,我开玩笑地说:“病毒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后,住在别人家,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最后还把人家的大房子给拆了,真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家伙”。风趣的语言博得了学生的开怀大笑,在学生的欢笑声中,为计算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铺垫。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引导、调控课堂教学的纽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什么样的问题才会促进教学相长,才是有效的呢?

1.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

切忌提出“是不是”“对不对”诸如此类无助于发展学生心智,而且浪费时间、降低师生交往的低效问题。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时,我提出如下核心问题:(1)什么是基因突变?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都能传给后代吗?(2)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3)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候?任何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吗?(4)基因突变的结果怎样?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什么影响?通过以上核心问题,能清晰地体现出该课的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主干知识。

2.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

根据人类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易到难,注意问题的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进一步解决……”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如在介绍完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后,我设计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1)F2中的性状类型与亲本相比,有什么不同?(2)哪些是新组合的性状类型?(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吗?(4)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能建立数学关系吗?

3.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提出的问题要有益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的指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4.要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评价。

5.问题要及时评价

学生答完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评价要体现公正性、激励性和示范性。

四、有效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简单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在生物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关于事物名称、基本概念、事实等有关“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可开展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的互助性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个体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往,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错误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等活动课以及各种实验课,一个人很难或无法完成的工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涉及概念、规律、原理的应用、各种探究实验等“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怎样教好生物以及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下如何更高效的学习生物知识的问题上。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索,期待能对具体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0,(11):37-40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42-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