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处把握教育契机

作者: 陈秀红

摘 要:“一叶而知天下秋”,见微知著,老师要善于关注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洞察孩子内心心理变化,才能让教育更加细致落实。真正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关键词:细节; 教育契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76-001

一、案例

刚下课,我班的科学课老师气呼呼地走进办公室,向我告状:“这帮孩子,真是的,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不用说,准是我班的孩子惹科学老师生气了。我这个班主任第一要做的就是进“现场”了解情况。我安慰了科学老师几句,便风风火火进了教室。我刚开口:“怎么回事?”话音未落,教室顿时像捅了马蜂窝似的,孩子们把我团团围住,有的义愤填膺,脖子涨得老粗,有的低声咕哝,显然也很不满……我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大概:科学课做了个“造云”的实验,实验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后,大概华老师觉得实验用剩的棒冰丢了怪可惜的,就随手递给第一排的周翔,说:“你把它吃了吧。”结果孩子们很不服气,便闹了起来。

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完全可以用三五句话的教育一笔带过,可我偏不按常规处理,我反而要故意把事情闹大。

我沉着脸说:“没吃到不服气?那你们都是小馋鬼啰?现在好了,华老师要是出去一说,四4班的学生个个馋得要命,为了一根棒冰闹得不可开交,到时我们的脸往哪儿搁?”他们一听,急了,“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教室里又是一阵骚动。

我顿了顿,接着说:“现在你们不要忙着解释,拿出笔把当时的情况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我去跟华老师解释,同时也请你对刚才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下,孩子们都不作声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但从他们严肃的神情来看,他们都在认真思考。

第二天,我翻看一篇篇日记,就像嗅到花香的蜜蜂,牢牢地被他们鲜活又真实的文字吸引住了,题目也都取得很好:《棒冰风波》《小棒冰,大风波》《都是冰棍惹的祸》……

我读到了当时的众矢之的——周翔的表现:

华老师随手把棒冰递给第一排的周翔,说:“你把它吃了吧。”顿时,“唰”的一下,四十六个同学的目光都像电筒光似的盯住了周翔。只见周翔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连声“谢谢”也没说就接过了棒冰,瞄了大家一眼,用舌头轻轻舔了一口。这小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看起来似乎还很得意。

读着如此生动的描写,当时的情境如电影般在我眼前呈现。

我也读到了当时没说话也没发表意见的一部分孩子的想法:

大家显然都对华老师的做法有意见,就是不敢站起来说。我也很不服气,心想:华老师这么做也太不公平了,凭什么就给周翔吃?

还有的虽然没站起来,但也在小声嘀咕着:“华老师真偏心,就因为他成绩好就护着他……”

我还领略了我们班长大人的风采:

教室里渐渐骚动起来,这时,我们的班长大人,一向有铁娘子之称的倪莉佳终于忍不住了,第一个站起来,撅着嘴巴,气鼓鼓的,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大声说:“凭什么给周翔吃?应该给卢仁仁才对!”

“就是,就是!”同学们都一致赞成他的说法,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这不公平。”

有的愤愤说道:“这棒冰还是卢仁仁去买的呢,再怎么也轮不到周翔吃啊!”

同学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班长倪莉佳倒确实是这样一个肚里藏不住话、快人快语、嫉恶如仇的人。读着这么有生命力的文字,我不禁笑了。

刚才我还一直在纳闷,怎么孩子们对周翔意见就这么大?读了下面这一段,我才恍然大悟:个中原委原来如此。

华老师你哪里知道,周翔虽然成绩好,但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却实在不怎么样,身为班干部却从不为班级做事,下课后还总是追追打打,每天放学也总是第一个开溜……给华禹涛给卢仁仁我们都没意见,因为他们为班级尽心尽责。

我不禁感慨:看来,有时候,正面看到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听得“群众”的呼声。

当然更让欣慰的是孩子们对这场风波的看法:

我想,华老师事先一定没考虑这么多,因为周翔离老师最近,便顺手给了他。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不必为此影响了我们上课,就算有意见也可以课后提……这样大吵大闹,多不文明……老师一定很生气,对我们也很失望,我们真是太冲动了,做事不计后果,真是不该

……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不是该结束了呢?恰恰相反,我的教育才刚刚开始。从这件事情中折射出很多问题,需要和孩子们一一沟通。比如:出现问题时如何与任课老师沟通?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我想:有了这么多素材的积累和对整个事件的深入了解, 接下去的教育一定会水到渠成。我把孩子们写的日记拿给华老师看,华老师和孩子们之间不仅冰释前嫌,还相处得更融洽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了心灵的沟通。

二、反思

平日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有很多很多,有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的契机,小题大做,放大开来,这样反而为教育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这样真实、生动的背景,不仅在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上留下了一串生活小浪花,还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中国教师报》李茂老师说:“或许,把握、利用、开发教育机会,在既有的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下,尽可能地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教育者的核心能力。真正的教育者,一定是要能够‘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在普通的小事情中,能够提炼出教育的价值,是一种能力;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够和孩子一起续写故事,更是一种智慧。我们的教育往往就缺少了这样关键的一步延伸。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具有和学生一起编织故事的智慧。

教育工作者要用好“小题大做”,一要有颗时刻和孩子们一起跳动的心,融入他们的生活实际,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平时的细节寻找教育的契机,发现孩子的小优点、小特长,也包括了班级管理中的小问题、小难题;三要及时,趁热打铁。若时过境迁,孩子失去兴趣,效果就不理想;四要善于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中挖掘出本质和规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