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促进创新

作者: 李新锋

摘 要:激发兴趣,引导创新;设计探究实验,挖掘创新之源;训练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持续创新能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7-001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化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认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变观念促进创新?

一、激发兴趣,打开创新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人造仙境、熔化而不滴下来的铝片、雨落红花开等实验,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变化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从而打开创新之门。

二、和谐课堂,优化实验,引导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利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轻松活跃,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愉快的心理状态,对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想象,勇于质疑与探索,敢于创新。初三学生对化学课都抱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好奇心是人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创设各种情境,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例如:燃烧是日常生活的现象,你知道燃烧发生的条件吗?针对教材上提供的实验,你有更多的办法吗?然后就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讨论和设计。

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发生燃烧?

猜想与假设:物质有可燃性;要引燃;要有空气……

制定计划:

①实验法——取一些物质在酒精灯上引燃,观察能否燃烧;再把引燃了的物质放入密闭的容器中,观察能否继续燃烧;②调查法——了解火灾是怎样引起的,又是怎样被扑灭的……③查阅法——到图书馆查阅燃烧与灭火的相关书籍,或利用网络查找燃烧与灭火有关的知识、视频等。

实验探究:用棉球蘸取少量的水、酒精、植物油等物质,在酒精灯上引燃,观察能否燃烧?把能燃烧的棉球放入一只玻璃容器中,盖紧塞子将其与空气隔绝,观察能否继续燃烧?

收集证据:①记录实验现象;②记录调查结果……

解释与结论:①有可燃物存在时,才可能发生燃烧;②有空气存在时,燃烧才能发生;③可燃物没有处于一定温度下,燃烧不能进行。

反思与评价:实验结果和猜想是否吻合?

表达与交流:我的结论是这样的……我还发现……我还有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问题多影响教学进度而制止他们提问,而应真诚夸奖他们思维活跃,脑袋聪明。“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这是培养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过程。

三、设计探究实验,挖掘创新之源

化学是实验科学,设计性或探索性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在调查铁生锈原理并提出防锈措施的探究活动中,针对铁生锈原理,学生们提出几条防锈措施,在铁器上涂上油漆,把铁器放在干燥的环境中,或在铁器上镀一层不活泼的金属。我问:为什么?学生说:不活泼金属不易与外界物质反应,可保护里面的铁,又问:行吗?于是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三块一样的铁片一片涂上油漆,一片镀上金属锌,一片镀上金属铜,三片竖着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哪一块铁片先生锈。实验过程中学生几乎天天都去看,一个星期后镀铜的铁片生锈,而镀锌和涂油漆的铁片安然无恙。学生大惑不解,这时我借机把原电池的形成和原理初步告诉了学生,把学生带入神秘的境地,让学生感到化学的无穷奥妙。教师巧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挖掘创新之源,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人类的发明创造要动脑,还要动手探究。

四、训练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假如……”“如果……”等,“如何看待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把水资源变为绿色燃料?”“燃烧能在水下进行么?”等问题的设置,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又如:“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铁粉和碳粉”。学生经过思考想到的方法大致有:①根据二者的颜色差异进行区分;②根据铁能被磁铁吸引,而碳不能进行区分;③根据轻重不同进行区分;④根据铁能跟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碳不跟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及现象进行区分;⑤根据二者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进行区分。这样的问题,既开阔思路,深化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格品质

人的创新能力与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新材料、新能源利用,化学与食品、化学与卫生用品、化学与洗涤剂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很有用很美,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还要利用实验挂图、模型、幻灯、投影等媒体,展示化学的整体美,消除对化学的偏见和误解,提高其对化学审美能力。当然还要让学生明白: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学生明白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形成创造性人格品质。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机遇,迎接挑战,让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让学生用创新精神建设好祖国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教育部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