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快乐政治课的几点体会

作者: 刘海英

摘 要:如何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得到知识的乐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做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是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心得,论文从七个方面解释了作者对快乐政治课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快乐; 政治课;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31-001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组织我们听“三全课”。“三全课”即:各学科教师全员上课,全员听课,全员评课。凡参与者,确实也能学到不少上课的实践经验。当时我们政治组有两位教师上的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们政治组的一位老教师和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节课。我们都不看好这位年轻的教师,但上课的结果跟我们的想法恰恰相反。老教师填鸭式的灌输,使整个课堂气氛呆板极了。这位新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不多,但他那幽默的话语,恰当的提问,以及他创设的让人身临其境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和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从那时起,我立志要让政治课快乐起来。十年的工作历程,让我积累了一点小小的经验。今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以求共勉。

一、精彩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这种体验都是快乐的。导入要新,要有目标性,启发性,语言要简洁,导课的方式要随课的内容不断变化。结合政治课,我通常采用的导入方式有以下几种:设疑导课、创设情境、故事导课、小品导入、随时政导课、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导课等。事实证明这几种方法比起传统的复习旧知,平铺直叙的方式导课更能吸引学生。就拿“用学生身边的事”导课来说,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时,我没有按教材上的事例讲解,而是把事先拍好的我校一位残疾学生面对挫折自立自强的真实事例放给同学们看,观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教育效果胜过多少千言万语。

二、恰当的提问

人类总是在不断提问和不断释疑中摸索前进。好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的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政治课的提问,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的设计要有创意,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知识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人不能选择父母》的第二框“天下父母心”这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和父母一起计算父母对你的经济抚养账。数据一定要真实可靠,并且填在调查的表格中。这看似与对话无关的经济账,恰似为本课做的一个极有创意的设问,让学生在调查问题中开始体会父母的艰辛,为下文的教学作铺垫。

三、适当的举例

举例在初中政治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堂课教材上都安排了很多例子,有时一节课好像都是由例子贯串起来的。举例固然有说服力,但例子多而滥,不仅影响学习效果,加长教学时间,收到的学习效果也并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大胆取舍,有时舍弃教材中的例子,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或自己用DV拍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片段,或做一些创意小品等。如在教学中,我经常会把教材中的例子改编成小品,学生会颇有兴致的看。这样比起让他们自己默读例子,效果要好得多。

四、利用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初中政治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探究。要想让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就要充分利用主题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学习,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把“死”的文献资料与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源结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社会问题,了解政治学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不正是政治学科所追求的目标吗?

五、恰当的选择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新颖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增彩许多,也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他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改变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时空界限,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等优点。在政治课的各个环节都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导入新课,在教学新课,在总结扩展,在巩固练习等,我们都可以适当选择多媒体,从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有时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真的像在看电视,记得准,记得牢。

六、巧妙地结尾

如果说精彩的导入可以深深地将学生引入课堂,让一节课有良好的开端,那么,是不是也应该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呢?精心设计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结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主动去求索知识的真谛,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但教学中大部分人很忽略小结的内容,多半是将本课知识点罗列式的总结一下,认为挺好,但时间长了学生也没了兴趣。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时,在我所代的几个班,我用了两个班作对比实验。甲班的结尾是简单总结一下本课知识点。在乙班我动情而真挚地说:“从学习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父母都有真挚的感情,也都知道怎样回报父母。我们说,知恩图报关键在于行动。然而行动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从点滴做起。尊敬父母,服从管教是回报;帮做家务,好学上进是回报;生活简朴,体量父母是回报。希望同学们不要只是空谈,而要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后来,通过调查发现,乙班的同学在孝敬父母方面做的事情比甲班同学多很多。

政治课中的内容变化多端,所用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并非每节课都要把好的教学方法全用上,我们可以把好的方法不间断地穿插起来使用。只要能适合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到在快乐中学习,喜欢上你教的课,对一位教师来说,还有什么事比这更有意义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