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追求简约 回归文本,力求高效

作者: 赵荷华

摘 要:我们常说课堂要轻负担,高效益。要不断追求“真实,有效,简约”的课堂境界,倡导让学生在课上得到他应有的东西。其实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返璞归真; 回归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45-001

特级教师陈日亮认为“语文教学纵有千理念万理念,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才是第一理念”,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务必“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有时学生读书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彻底,就会游离于文本之外。所以教学实践要求我们教师要回归文本,以文本为基石,去搭建学习的高楼大厦,正如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所说:“回归与重复不同……回归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运用某物的能力。”

一、回归文本,教师要重视咬文嚼字

文字是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载体,虽然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整体阅读”的要求,批驳某些教师授课时把一篇文章条分缕析,影响了文章整体的美观,但也有老师对“整体阅读”这个概念理解偏颇了,导致操作失当,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浅表化、粗略化。

如:笔者在教授《杨修之死》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找一找: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2.说一说:杨修死因,曹操自是心知肚明,但杨修却未必尽知,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请结合你对文本的揣摩,为他俩设计一段对白。

修:主公,我何罪之有哇?

曹操:……

上完之后,总感觉涉及的问题游离于课本之外,如此一篇经典篇目没讲清讲透。其实小说的重点是人物形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重要人物是杨修和曹操,把这两人的人物形象分析透彻了,文章也就讲清了。那么如何分析透彻人物呢,只有依赖文本,依赖内容情感的载体——文字。其实文中有一句统领的句子“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紧扣这一句话层层挖掘,一切了然。所以讲解文章时要紧扣文本,咬文嚼字,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达到情感和思维上的提升。

二、回归文本,重视语文基础知识

前几年,语法等基础知识,试卷上不作要求,教材也很少出现,所以教师干脆就不教了,与此相应,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下降,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中白字甚至错字的现象增多,病句、表意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而“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对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最有用的知识,属于语文规律的陈述性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和基本的文体知识。”

苏教版的教材中涉及到语法知识,但把它放在了书后的附录中,由于没有强调一定要教,所以很多老师选择不教自学,本来这些内容教尚且学不会,更何况不教呢?所以就出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在涉及到词性的问题时,居然要借鉴英文的语法来理解中文语法。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语文老师在授课的同时,对于语法也要适当提及,讲得多了,学生大脑中的印象也就加强了。

三、回归文本,利用拓展指导写作

有时候,我们舍近求远,舍本逐木,到课外去寻求提高写作能力的技巧,其实技巧就在课本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很多都是经典篇目,无论从结构还是从语言本身抑或是思想内容上都是经过反复删改,方可选入,所以它是我们学生作文可以模仿的对象,但为何学生往往想不到要模仿现成课本中的作品呢?是文章过时了吗,学生无法模仿,还是文章远远超出学生的水平,学生不能模仿。叶圣陶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作。”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拉近课本和学生的关系,如何把那些经典的东西贴近学生,如何让多年前的文章还能为学生所用,那就是教学设计中的拓展,新课程改革提出“用教材教”的理念,例如教学《小松鼠》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题: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你熟悉的一个小动物。借课文为基石进行说明文的文体训练,现学现用,既运用到了文中所学的知识,又联系了实际生活——介绍熟悉的小动物,达到一定的教学成效。

四、回归文本,但不过分迷信文本

在以往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材的安排有时间的限定,往往是初一是一般的记叙文,初二增加说明文的训练,初三再加议论文,因为到了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讲解说明文的知识点水到渠成,教授起来得心应手,同样道理,初三讲议论文的知识,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的接受,但现在新教材苏教版,淡化了文体,初一一上来就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同上,但不多,各一篇。议论文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但作为议论文和说明文,它们又都不够典型,所以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如听天书,云里雾里,很难把握文章的内容,教师也讲得汗流浃背,难受之极。所以说教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对于既定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当删选,确定重点,像初一的学生,虽然教材上各种文体都涉及,议论文和新闻就可以讲的弱一点,重点放在说明文知识点的把握上,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提升了学习的效率。窦桂梅老师曾提出:“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的迷信教材,仅会“教教材”。教师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状况重新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语文课必须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体现简约之美,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后现代课程观,教育出版社

[2]刘永平主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