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

作者: 杭德宝

摘 要: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探究内容、学生与学生等双向或多向互动时会产生许多的动态资源,它们往往突如其来,出现在学生的争执中,闪现在学生的疑问中,甚至存在于学生的错误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意暴露问题去捕捉、有效引领去挖掘、用心倾听去激活、对话交流去升华,师生共同生成新的资源,展开再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灵动沉闷的课堂,激发学生更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创造出精彩。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捕捉; 挖掘; 激活; 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64-0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到实际的学习需要,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当出现“意外”(即生成)时,总是生拉硬拽,将学生从“偏离”的轨道(即预设)上拉回来,无视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一、暴露问题,捕捉生成

教学过程、步骤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教师为了实现预定的步骤,无视学生的“学路”,不敢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对出现的矛盾或干脆回避,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受干扰。我认为教师应能顺应学生的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作最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热的传递》教学中,作热传导实验时,大家在经过讨论后,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法来验证“火烧的是锅底,锅把为什么会热?”这个问题。有的把铁丝拧成直线型,有的拧成“U”型,有的拧成“V”型,然后把火柴用蜡烛依次粘在铁丝上,最后用蜡烛加热。当大家都发现火柴依次掉了下来的现象时,我也暗暗为之而高兴,可就在这时,有一组学生举手汇报:我们这一组的火柴没有掉下来!”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而是让大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经过一番讨论过后,大家意见不一。然后我又让那组学生重新做了这个实验,果然成功了,他们得到的甚至比其他组同学更多。这一过程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提高了教学的真实性、灵活性,而不是避重就轻。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学路,充分的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出来,去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二、有效引领,挖掘生成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例如在做杠杆尺平衡实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8个钩码,前三种平衡方法支点左边的钩码数量和到支点的距离不允许改变,第四、第五种方法可以改变。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前三种平衡方法只能是省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不会出现费力的现象,而第四、第五种就有可能出现费力现象,应该说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出现费力的方法。这基本上也算没出现意外,可在交流汇报后进行结论提升时,我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学生居然说在支点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最省力。这大出我的意外,可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路子走,而是追问下去:在支点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杠杆平衡了吗?学生说:被压下去了。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在第5格用一个钩码就能将左边压下去,说明在这个位置要不了一个钩码,说不定半个钩码就能让它平衡,就更省力了。

三、用心倾听,激活生成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课堂上动态生成才能旁逸斜出。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有交流才会有价值。当学生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答案时,当教师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时,请不要急于否定,给出正确答案,而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来解释,教师则仔细、耐心地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捕捉“亮点”,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从而发掘学生的智慧。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信息价值不菲,那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激活思维,闪耀智慧的光芒。

四、对话交流,升华生成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如是说:“只有当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寻孩子的潜力——这个孩子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教育机智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有一种指向孩子的独特的感知和聆听。”

记得一次课上在对“梨是否含有淀粉”产生不同意见时,我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向学生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我抓住了学生产生的认识冲突,再一次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正是这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让这一组学生找到最终的原因。他们最后很是兴奋,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师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真诚地相互倾听、接纳、理解和包容,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相遇相同。

在新课程环境下,生成性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新课程中的“生成”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生成”,在教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1年7月,第1版

[2]外国教育名著导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6月,第1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中国教育学七十年[DL],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DL],1991年第5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