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 王欣

摘 要:本文就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建设如何改革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 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66-001

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属于非赢利性机构的博物馆,大都存在着资金短缺,专业人才资源不足等现象。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发展十分迅速,数目庞大。我国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国内部分博物馆在志愿者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步和成效,在推进博物馆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例,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园以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已陆续与驻地部队、大专院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招募志愿者参与陵园的宣教服务工作。近年来进园参观游客每年都在80万人左右,2011年达到90万人次,随着进馆参观人数的增多,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原有的宣教人员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因此,陵园志愿者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助推博物馆事业发展,为各界人士尤其是志愿者主流的大学生和部队官兵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系统培训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首先,要对志愿讲解员进行讲解技巧的培训,加强语言的训练。其发音要标准,语言要规范,史物结合,因人施讲。

其次,要对志愿讲解员进行陈列内容的培训。

还有,要对志愿讲解员进行接待服务技巧、观众疏导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的培训。

二、健全制度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管理保障

1.招募制度

首先,招募对象一定要具备公益服务热情,其次,应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第三,通过面试,口试等考核筛选出形象好、普通话标准、公益服务意识强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岗前培训。

2.上岗制度

建立考勤制度,保证准时上岗,不得迟到早退,擅自离岗,有特殊情况需向主管部门请假;工作期间佩戴志愿者证,用普通话对观众服务,语言规范,仪容仪表整洁;对观众热情大方,对工作认真负责,做到有问必答;工作中应展现文明礼貌的风采,言辞得体,微笑服务,不得与观众发生争执。如有不道德及不文明表现,将予以辞退。

3.考核制度

为了保证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训后的志愿者需经过严格考核,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质量考核,以工作实绩为依据,其中包括:志愿者出勤记录、义务讲解登记表、志愿者观众评议表。考核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提高质量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成完备的服务平台,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志愿者与观众的关系,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岗位练兵、表彰奖励等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志愿者队伍的热情,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富有特点、形式活泼、成效明显的新方式,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博物馆。

2.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志愿者队伍纳入专业人才建设中,构建集体集中学习培训制度,规范学习管理,健全志愿者轮训制,提高学习效果。按照时代发展和对志愿者的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做到问需于观众、问计于观众,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此外,建立协调工作制度,劳动人事、组织、宣传等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要使参加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成为社会的时尚。宣传部门则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让社会认识志愿者不仅给予了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获得了自我的成长。

四、改革创新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1.让志愿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型博物馆的志愿者组织已经成为其最主要的人力资源部分。志愿者在数量上远超馆内在编工作人员,不仅讲解员几乎全是志愿者,志愿者的工作还涵盖各个方面:如导览服务、信息咨询、宣传摄影等,以及馆藏展品研究、修复等主要环节,博物馆志愿者完全可以像专业人士那样参与到陈列布展等更为深入的领域。整个社会,包括博物馆自身都对志愿者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志愿者对于博物馆而言不只是一个扩大博物馆影响的补充方式,志愿者的存在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更外在化、更丰富、更有层次。

2.应对志愿者流失问题

博物馆志愿者的流失一直是个问题,毕竟志愿者是松散型的组织,很难对其进行如馆内员工般的管理;另外,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志愿者一旦毕业或者退伍,也会造成流失;流失的部分原因可能还有志愿者感觉没有受到博物馆的重视,只被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博物馆招收志愿者时,应以本地文化专业素质较高的兼职或退休工作人员为主,志愿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这样就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志愿者的持续性。而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志愿者的招募,博物馆应和学校、部队合作,服务时间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或者周末。博物馆还可通过网站、微博等平台在网上启动远程志愿者的招募工作。

3.实现博物馆、志愿者与参观者更好的互动

国内不少博物馆都找不到“本馆有志愿者”的标示——观众无法轻易找到志愿者,无法知道志愿者是否在服务,在哪个展厅服务。在参观博物馆时,几乎想不到找志愿者讲解,当然,也不知道该上哪儿去找志愿者。对此,博物馆应该设立告示牌,告知何时在哪个展厅会有志愿者的讲解,参观者一目了然。博物馆还可以成立志愿者委员会、参观者联谊会等组织,在馆方指导下,让志愿者充分发挥自治功能,更好地实现几方面的互动。

综上所述,大力推进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迈向国际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志愿者服务是现代国家与社会文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当代博物馆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显著表征。联合国确定自1985年起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2001年又是“国际志愿者年”。可见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是国家与社会文明与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潮流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