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色香味,打造优质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许艳秋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巧妙激活课堂,让课堂有声、有色、有趣、有味,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才能完成新课程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语文课堂; 色香味; 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12-001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那么怎样来激活语文教学课堂呢?
一、让语文课堂活得有声
有人认为一堂好课,一定要有安静的学习氛围,其实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倡要诵读,称诵读为“美读”。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是最大的亮点。我们应该还语文课堂以声响,可以是琅琅的读书声,可以是自由的讨论声,可以是激烈的争辩声,也可以是动人心弦的音乐声……大自然的各种声响都可以在课堂中恰当的时刻出现。巧妙地运用声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优化课堂教学。
二、让语文课堂活得有色
没有声音的课堂是寂寞冷清的课堂,缺乏色彩的课堂是单调乏味的课堂。我们喜欢有声的课堂,我们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出色彩,用笔描绘出色彩,用心感悟到色彩。
1.读出色彩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眼前布满色彩。不信,请看鲁迅《雪》第一节,作者为了渲染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描写了白雪覆盖下的各类各色花草,有深红、幽暗黄、有墨绿、有靛蓝。江南的雪真是可爱之至,第四节开句“虽然”一转,作者说更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它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运用象征的手法,热情的赞颂了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勇士。色彩的描绘,使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更鲜明,文章主旨更突出。读出了色彩,就更易于理解作品的内涵。
2.描绘色彩
朱自清的《春》生动的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引导学生:你最喜欢哪一幅图景?说说喜欢的理由。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心中最美的春天用七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3.感受色彩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在流动的画面里,感受色彩的美。指导学生欣赏高尔基《海燕》的朗诵视频,这里异彩纷呈:苍茫的大海、像黑色闪电的海燕、狂风卷集着的乌云、翡翠样的波浪,声响与视觉的冲击,学生马上进入状态,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喜欢上这勇猛、矫健、积极、乐观、自信的海燕。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揭示海燕的象征意义就轻而易举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让语文课堂活得有趣
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好比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兴趣就是其中的“香”。古有闻香下马、酒香不怕巷子深,今有盱眙十三香龙虾,撩人口水的总离不开一个“香”字。同样,一堂好课也离不开一个“趣”字。富有经验的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越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兴趣的手段有许多,也没有规定的时间,但目标明确,要激活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在课文的导入时,适时激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三峡》一文时,先带领学生观看《三峡》风景片,再读郦道元的《三峡》,也会发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慨叹。学习鲁迅的《风筝》,让学生演唱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对童年的回忆,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课文。也可以把课堂当作舞台,引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爱模仿、爱表演的天性,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既成就了孩子当歌星、当影星的梦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皇帝的新装》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童话故事,放手让学生自导自演,这里有愚蠢的皇帝、虚伪的大臣、狡猾的骗子、天真的孩子,看谁演的像,由学生自己作出评价。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语文教育的专家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刘国正先生说“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实践课搬到室外来上,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乐趣。围绕“感受自然”这一课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情感,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王升先生说得好:“不管目的指向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学生来说,教学就是一种此地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从学生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设计现时的教学,这样教学就会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四、让语文课堂活得有味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我们绝不提倡效仿古人的读书法,但要读出情感、读出美感是相通的。古人有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代教学论指出,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能达到超乎寻常的效果。《爸爸的花儿落了》,算得“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上能拨动孩子心弦的好作品,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引导学生品味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体会浓重的父爱。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如: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时,引导学生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品读课文,不仅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