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应用研究
作者: 董洁摘 要: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改革力图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本文从对话教学呈现出的特点、如何实施对话教学以及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难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对话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42-001
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路还没有走出灌输式教学的阴影。事实上,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改革力图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育,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师生关系上来说,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师生之间是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对话者。
二、从方式上来说,对话教学是积极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过程,这些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老师与文本之间都存在着立体交叉的多重交流关系,对话正是在这些不计其数的交流中赖以存在。
三、从过程上来说,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实施对话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转变:
1.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对话教学则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它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课堂、学校真正成为育人、成才的乐园,让置身于对话中的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力求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有个性的鲜活的人。
2.由关注教师权威转向关注师生平等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要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树立真正的对话意识。在对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对话氛围,要做一个合作的伙伴,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活,在情感、思维、人格、知识、兴趣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要做一个哲人,启迪学生的智慧,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对话引向纵深处。
3.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教材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的工作就是“吃透教材”,然后向学生“传经送宝”,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逐步适应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把教材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对待,脱离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教师要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的生命活力,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剪裁,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把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兴趣、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4.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忽视过程,关注更多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概念、原理等,如此就把生成结论的动态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硬性识记。这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教学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由“结果”转向“过程”,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话语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营造对话场景,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与探究,在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对话教学的开展绝非易事,特别是在现实的情境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难题。
首先,面对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加重了。教师要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权威”的心理定势,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理解、洞察学生的想法,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信息上的、工具上的支持等,这种转变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其次,对话教学要求师生所讨论的话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观念和看法,这样在积极互动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的知识储备、认识水平与教师有着一定的差距,常常显露出不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平等对话带来了困难。
再次,评价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可操作性的困难是难以逾越的。对话教学要求要改变以往的终极性评价,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然而即使在过程性评价中,流动于师生间思想的火花、情感的共鸣、精神的交流仍然无法一一落实到评价中。
“对话”是时代的产物。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无疑是对传统思品课教学全方位的改造,应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走向“对话”的思品课教学,体现着课程改革的新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触动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只有把我们的教学融入对话,才能使课堂真正洋溢起生命的色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使我们的教学走向新的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