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给品德新课堂更深远的意境
作者: 冯萍摘 要:“留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以少胜多”的方法,能收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将“留白”运用到课堂上,能让品德课堂更真实、更实用、更有效,能为品德课堂营造出更深远的意境。
关键词:品德新课堂; 教材留白; 知识留白; 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79-001
所谓留白,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相应空白,留有的想象空间。如今的品德课堂,不同的教学理念,变化的教学思潮,大剂量的信息充斥其中,更像是一副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笔者常常思考,是否能将这美术中的“留白”和品德课堂来个同感呢?为品德课堂留出体验和想象,留出变化和交流,用“留白”为品德课堂营造出更深远的意境。
一、此时无形胜有形——在教材中的留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五年级一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发现教材中留白处要么写上了密密麻麻的字,要么画上了简单的线条画,细细看这些文字,有的还比较通顺,但内容越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就越多,错别字出现频率越高,不会写的字用错别字代替的地方也多了起来。再看学生的画,大多用铅笔完成,画面比较粗糙,偶尔也会看到有一两幅涂上色彩。
1.教材中的留白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
教材中留白的大量空间,使教室里的儿童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向教材中的儿童进行表达,使教材成为一种可以使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这样,每一课学习都是儿童在倾听教科书这位朋友说话的同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文字或图画等学习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这位朋友。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教科书的编写也体现出这一思路,而留白作为教材的特色之一,同样也体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每一处留白,连缀起来,由浅入深,就能展现出儿童自身在某方面成长的足迹。而某方面成长足迹的叠加与融合,则可以清晰地看出儿童自身建构的历程,使得儿童真正能从课文中经历完整的生活,而不是片面的、割裂的知识或规范。儿童从教科书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品德,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形成的是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格。
2.教材中的留白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什么
教材中大量留白的设置,使教材对使用者来说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它为使用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自画像》一课,要求学生“画画或写写自己”,对自己的外貌特征,儿童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能由于绘画技术而出现偏差,可以不要求学生画得逼真,只要抓住外形特征即可完成自画像,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有些小学生说得好,但不一定能画好,课后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说的基础上,请家长或大孩子帮忙把说的内容在书中记录下来。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但有一条原则,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来处理教材的留白,都要力求体现编著者设置本处教材留白的意图。体现出教育对新教材留白部分的创造性使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补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个性化的交流与碰撞。
二、此地无声胜有声——在活动体验中留白
1.活动体验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成人的课堂,那么课堂中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与儿童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活动确实是先出于成人的设置,但如果这一活动确实是学生需要的,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而且学生也是主体参与了的,那么这种活动就真实地属于儿童自己的了。也许有的活动的设计一开始不能被学生意识到而认同,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却逐渐产生兴趣而被活动卷入其中,那么这种活动也可以说是被学生所需要的。
2.活动体验是孩子们全身心体验的,不是游离于其外的课堂上,当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时候,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活动只是教与学的中介。要想使活动能够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目的,要想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自己在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对于活动中生发的问题,要能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是极其正常的,这种不同的感受恰恰是教育中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的一种真实、有效的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讨论、思辨,让学生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认识,生成自己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道德认知。
3.活动体验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引领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但课程“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进一步说,学生品德体验空间的打开需要角度的选择。而角度的选择则考验教师教学资源剪裁、教学方式拿捏的能力,真的不需要像有些课堂那样面面俱到。我们更应追求“咫尺有万里之势”的活动体验留白。
总之,对品德课堂“留白”,是为了更好地为品德教学服务,让品德课堂更真实、更实用、更有效,是笔者将这两者联想在一起的初衷。或者,在我们的课堂中,真的要懂得留白。“计白当黑”,让课堂也轻轻地、慢慢地放松,放松,呼吸……这也许就是品德新课堂所追求的更深远的意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