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
作者: 李有参
摘 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灯塔,为每堂课教学指引着方向,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
关键词:数学教学; 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94-001
笔者在参加市、区教研活动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学过程是教师的精心设计,但教学目标却是照抄教参或网络拷贝;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很清楚,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却很模糊;教学评议时感想很多;但却说不到核心……
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数学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着目标进行。下面笔者结合孙凤老师所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案例一:教学前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
评析:打开教师教学用书102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我们会发现这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单元目标中分解出来的。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地区学生一定是有差异的。教师大众化的教学目标会使教学缺乏针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突破到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评析:从这里笔者体会到,孙老师切实把握了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分析了教材的编排体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时,在课前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进行了调研,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哪些知识是学生难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都能像孙老师一样把握教材特点、研究学生学情,细化分析的结果,对教学目标合理定位,那么就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
评析:将孙老师的教学难点分析具体细化,设计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分桃情境,让学生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迁移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变成了“一个”或“”几个物体。能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描述几分之一在分桃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案例三:教学后结合课堂目标进行自评与他评
练习:数学书P65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第二小题
这里有很多学生写成了4/1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孙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在“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上,学生被桃子的个数所困扰,个别学生的关注点还是在于桃子的个数,所以在后面的习题当中,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
评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结合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再回顾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笔者发现: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的活动和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却寥寥无几,认识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些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性动作都是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完成的。因此,学生在练习中不能认识到粉色的椭圆实际上是把12个正方体圈成了一个整体,而蓝色的虚线正表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
案例反思
一、教学前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但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而且还需要在课前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进行调研,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入手设计教学。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明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等。
二、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不仅要关注知识点,而且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能力等诸方面予以考虑。教师要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结构,为学生发展提供契机。
三、教学后结合课堂目标进行自评与他评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来评价自己或他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