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细节之美
作者: 梅珍珍
摘 要:纵观大班初期孩子的作品,呈现出的更多的是整齐划一,没有童趣,没有生动活泼的感觉,但是大班孩子却特别渴望能表现得与众不同,以及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这是因为他们社会成就动机更显性化以及心理需求所决定的。本文通过对细节修饰在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的探索研究,使孩子在感受、学习、表现细节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的体验,掌握更多表现的技能,提高欣赏评价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审美素质。
关键词:幼儿教育; 细节; 修饰; 美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14-002
一、关注孩子的美术活动引起的思考
1.活动中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进入大班后,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他们往往在午餐后,下午离园前,选择安静的美术活动,一画就是好几张,但是……
镜头1:哇,宽宽,你画的这个飞机好漂亮,这是怎么画的啊,我的怎么就那么难看啊!
镜头2:喂,小雨,你能再帮我画一个蝴蝶吗?他们都说我画的蝴蝶不好看。
镜头3:滔滔把没画玩的画揉成一大团,扔进垃圾桶,并撅起嘴说我画不好,不画了,我讨厌我的画……
2.活动中教师的发现
发现1:活动前期作品的感觉之统一。大班前期美术作品仍有整齐划一、平板的感觉,缺乏童趣。甚至会混淆是谁的作品,因为经常出现构图色彩等处理方式很唯一,画面效果很接近。
发现2:活动中孩子表现的自信之低。有些孩子会在画纸前坐很长时间,然后就等教师的提示。有些甚至就一直看着别人画,等别人快画好了,然后进行完全模仿。或者不断地向教师或同伴请求帮助,我想画××,但是我不会……缺少自我的尝试和创作,很多时候只是重复别人的东西,作品缺乏自我的意识,自我的情绪感受。
发现3:活动后评价时孩子的期待之高。孩子看着被赞美被表扬作品时的眼神透露出他也渴望自己被同伴和教师认可,当他们没有被赞美时情绪低落。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大班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可以怎么解决呢?
3.深入了解大班孩子的心理特点
特点1:正面认可性。大班的孩子心理接受和承受能力都大于中班时期,他们在不断得到正面的鼓励和表扬之后,会更加刺激着后续的学习活动,也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正面的思想的迁徙。根据他们自身的需求进行知觉刺激活动更好的贴合孩子的心理想法,能得到孩子的主动性的配合。
特点2:动机明显性。他们的社会性的动机不仅仅停留在兴趣上,小年龄的孩子我们不断的从兴趣上去进行引导,用各种各样有趣的形式让孩子进行感受,孩子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后变得浓厚,作品的表现也在提高着,孩子的成就动机也在同伴和教师的不断赞美欣赏中萌发着,到了大班,成就动机越来越显性,在心理上越来越希望得到尊重,得到赞美。当有对比,有评价差距的时侯,孩子会有心理落差。
特点3:行为能动性。动机带动行为,他们也希望完成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希望活动中取得好的结果,超过他人。
二、设计活动。
1.潜——细节美的渗透
在幼儿园环境中,我们有意地改变了些许布置,关注孩子对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孩子平时特别关注墙面的布置,经常会看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通知,孩子在这几天中都发现了一些小秘密:家园栏的墙上多了几张有印花的纸。再转身,在评比栏中双数的名字栏里多了点荧光绿颜色。装饰的很精美的杯子也出现在美工角中,美工角的顶上是墨绿色飘逸的纱布。墙壁上有服装类的图片,但是领口等有不同的装饰,图书架上摆放着《视觉大发现》,《找不同》等书,从每天接触的生活大环境入手,营造出细节无时不刻在与我们亲密接触的氛围,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细节的存在,寻找细节的不同,利用环境的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加深感性的认识。
2.浮——细节美的深入
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对细节有了较多的认识,但这些知识仍是零星分散的,他可能意识到衣服的领子的变化能带来新鲜的感觉,也可能通过比较两个作品的不同意识到细节装饰的重要性。但是孩子不能把这些认知进行归纳提升,同时每个人对细节感知的角度,感知的程度,感知的表达都呈现出不同。
教师发现差异性,深入了解幼儿。如何进一步提高对细节的认识?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关注?教师应把有关细节的信息进行组织,进行详尽的阐述,帮助孩子把感性的认知进行归纳,进行分析,帮助孩子从构图上、物体的单个造型以及作品表达意境上入手,了解细节存在的重要性。
3.升——完整的细节建构
从孩子需要成功的动机出发,寻找突破点,在环境中渗透着细节美,不断的引导孩子感受,同时我们在思考: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孩子进行学习修饰细节,掌握修饰的要点,进一步的感受细节修饰带来的视觉冲击?这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感知细节美,从生活中以及艺术作品中寻找细节的展现。其次通过对比感受修饰细节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创作中,通过各种形式、材料以及情绪上的体验和操作,加深对细节存在重要性的认知,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表达的方式。
三、实践与操作
1.充分的交流和分享是学习修饰细节的前提条件
我们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需要多少时间去完成作品,孩子需要多少空间去完成作品?不同的内容给孩子留一样的时间么?孩子是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作品,年龄越大越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思考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可以进行修饰的细节,让孩子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挑战。孩子在过程中能发现很多的问题,教师重要的是引导他去解决问题。
2.直观形象的方式是进行修饰细节的重要手段
我们尝试采用四个很直观的方法,边尝试边完善。
2.1部位移动式。这个方法很适合解决动作表现的单一的问题。(图1)把小熊的手脚,耳朵等进行分解,并贴有吸铁石,利用吸铁石的特性,通过移动手的位置来表现欢迎、端东西等不同的动作。移动和弯曲脚来表现产生后抬腿、前踢腿的动作。请孩子体验操作,有了直观的深刻的体验便会顺利的进行画面的表现。这也为后期的连环画或故事的创作打好基础。为了分辨前后动作的变化,甚至可以准备两套操作材料,不同的色彩,一是移动前,二是移动后,尤其是耳朵等小面积的部位的动作变化(图1)。
它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构图和相对位置(主要是遮挡的前后关系)。通过移动变化位置,感受不同的构图带来的视觉刺激。在遮挡关系上,孩子往往表现不出变化,则可以让他们通过操作来感受前后的关系,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关注到不同建筑的特点。动作性的记忆比语言性的记忆来得深刻。
2.2搭配组合式。我们参照时尚杂志教导配衣服策略给孩子讲解,各种眼睛为A,各样鼻子为B,各个嘴巴为C,各对耳朵为D。把孩子喜欢的进行现场复现组合。马上:A+B+C+D是一个组合,那么A’+B’’+C+D’呢?鼓励孩子去想象组合的结果,引导孩子发现组合的乐趣,孩子自然会每次选择不一样的进行组合。而不同的组合形成的形象也会影射到记忆中。孩子不一定能表现不同组合中的所有细节,能尝试表现出来,活动也就有意义了。人物五官组合后还可以进行点缀:如眼镜的添加,这又涉及到眼镜的色彩款式等,又是一个可以挖掘的细节这是从大的脸的轮廓到小的五官的刻画,新的脸的形成的过程,一个简单的过程通过趣味的探索而变得生动,孩子在搭配游戏中乐此不疲,以游戏带动认知,给孩子提供快乐情绪的体验中又有习得搭配组合的技能。
2.3平铺陈述式。设计九宫格贴在墙面,平时请孩子收集些装饰的图案,把这些图案画在格子纸中。这样格子内就有不同的装饰的图案可供幼儿选择。格子纸并没有每次都装饰满,留出若干空格。孩子在区域自主活动中,也可以在空格内进行填充自己想到的图案,大家觉得漂亮的就继续留在格子纸上,请他们讲述图案的由来,具体怎么画。还需继续加油的,则画在另外的纸上。
留下的这个图案作为他人的一种参考,孩子觉得能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有更大的成就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的作品都能上格子的。偶尔也被其他教师借去做参考,孩子的兴奋度不亚于拿了压岁钱。整个过程无形的刺激孩子去想象,去留心生活中的图案的来源,并尝试去表现,促进主观能动性。
2.4观察写生。写生活动在中班下学期开始尝试。写生活动中,作品的像与不像关键在细节的描述上。但是中班时期很多孩子看和画是两条平行的思维,他画下的未必是看到的。而进入大班后,孩子的观察水平在不断提升,我们从细节上引导孩子去观察。这时候,孩子思维中的看和画是有交集的两个圆。在写生后,比照同一组的作品,请孩子进行自我评价,你认为自己画的茶树和种在地里的这棵像么?孩子不太能找出自己的弱点,但是能通过比较发现谁的更像一些,不够在什么地方。孩子批判性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慢慢的学习自我作品的审美批判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后期还要进行的。
3.更多的表现手法的结合,展现细节美
3.1多种材料的运用展现细节的创造性。平时我们似乎只擅长用一种材料到底,如画花草就都用油画棒,画人就都全记号笔到底。
引导孩子学习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细节,会刺激他们的动手欲望,增强思考的能力。
3.2适当的背景修饰增强和提高了审美批判能力。很多孩子落笔时会很小心的在一个角落里,画出咪咪小的东西来,面对这样的作品,我怎么办?很多时候老师都喜欢抓住孩子的手在空白的地方再画个巨大点的主体,不厌其烦的和孩子讲上一堆道理。还是索性换纸呢?孩子在背景的修饰过程中感受到原来画画还可以这样的啊,背景除了这样,还可以那样,对于慢热型的孩子,教师更加要倾听孩子的理解,慢慢地,他能领悟教师的心思,他就学会了如何去评价他人的作品。
3.3适度留白赋予更多的想象和成长的空间。并不是修饰满了就好看了,平均型的修饰并不能突出重点,因为什么都太整齐划一。给孩子点空间,也并不是所有的画都需要修饰的,有了,差不多就可以了,留点可以再成长的空间。
四、关于后续的思考
1.直观的体验活动还要多开展
孩子的感受是直接动作的,所以直观的体验活动对整个活动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孩子在游戏中积累的技能多于单一的听讲的效果,趣味性是孩子接受快慢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用更多游戏化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体验,要更多的进行创作尝试。
2.资源库还需不断积累
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慢慢的学会了修饰细节,但是孩子也有新的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会的技能还不够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和孩子脑中资源库比较缺乏有关,我们没有深入的挖掘孩子记忆和模仿再创作的潜力,所以应该给孩子更多更深刻的视觉刺激,如欣赏更多的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加深细节美的表现印象,学习更多的表现方式。
3.孩子间的交流还需提升
孩子之间的差距也是蛮大的。孩子在活动进行时,缺少同伴的交流学习,这和我们一贯的教学模式有关,可以多进行合作画活动。在活动评价时,更多的是自我作品的关注,关心别人怎么评价我。所以对他人作品的关注偏少,往往别人的亮点也看不见,还要加强小组性的评价和集体活动中的他评。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孩子间的交流,这样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审美批判能力。
参考文献:
[1]琼·穆斯,石头汤.南海出版公司,2007
[2]杨景芝.启迪儿童绘画,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4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