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三职中创新工作“三新二意”

作者: 杜平

摘 要:创新是职业教育常抓不懈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工作必将融合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19-001

“开展创新教育,组织技术创新,参与和支持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既是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又是自身注重优势与特色发展的需求”——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的话鲜明地指出了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的重要性。当学校把组织师生参加“创新大赛”这个任务交给我的时候,那时我的工作与“创新大赛”似乎边也搭不上。一切从“零”干起,构想、论证、推翻,再构想、再论证、再推翻……经过几年的努力,2008年首次参赛,《婴幼儿益智篮框》等3件作品就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二个三等奖,2010年第二次参赛,《电动车自动上锁解锁装置》等3件作品又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优胜奖各一个。2011年更是组织了14件作品参加苏州地区的选拔,其中11件作品顺利入围省赛,在省评委初评后有6件作品进入最后的现场展评环节,最终取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

一、新理念认识创新工作

2008年第一次接到参赛通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随便搞两个小制作去比比算了。好在张家港教育局雪中送来了“碳”——他们邀请到了省发明协会张家生老师给全市的职业学校教师代表作了一场《什么是发明创新》的讲座,使我认识到创新不是折个纸飞机、剪个易拉罐、做个小玩意那么简单,而是必须符合“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能申请国家专利的“真家伙”!从那时起,我开始特别留意身边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设施,千方百计找项目练练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还真给我找到了几个—— 一是我看到有很多身材很矮小的男生也很喜欢打篮球,可是千篇一律的篮球架让这些人的投篮一次次落空了,由此萌发了设计一款适合小朋友的“高科技”篮球架的设想;二是我发现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少文明礼貌修养,如进老师办公室不知道要敲门,能不能“强迫”他们敲门,以此养成良好习惯呢?是不是可以做个必须敲门后才能打开的门锁呢?三是学校举办运动会,体育老师在操场划线很费劲,能不能帮他们搞个自动划线的设备?带着这些思考我找到了学校的“金牌教练”——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费凯成同学的辅导老师黄建华老师,黄老师听了我的设想后跟费凯成同学一起研究探索,成功的做出了“婴幼儿益智篮筐”、“智能知礼锁”、“绘画机器人”等三件作品,带着这三个“宝贝”去南通参加比赛,拿下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

二、新方法尝试创新

第一次小试牛刀让我们信心满怀,当2008年得奖的兴奋劲还没来得及完全消退,2009年暑假新的参赛通知又来了,而且距离苏州地区选拔只有短短二十天时间。因时间太仓促,最后只能宣布放弃。有了2009年的教训,我深深的意识到,创新,还得依靠群众的力量。这时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启发了我,对,咱也搞海选!要说高手还是在“民间”,钱元庆、徐海荣、严华军三位老师辅导的作品经过多次选拔,在全校师生的“金点子”评选中脱颖而出。2010年,我们的三件作品“电动车自动上锁解锁装置”、“多功能新型地图”、“多功能火车车厢”得到了评委的认可和好评,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优胜奖。

三、新视野拓展创新

有了两次参赛“经验”,校长说,三职中要打造我们的创新品牌,创新工作争取走到兄弟学校的前面去。如何创新?我再次想到了张家生老师。这次张老师给了我一个锦囊——你上soopat、佰腾等网站去查找,看人家的专利,哪里有不足,哪里值得改进,哪里可以完善……保准你“快速致富”,你学会了再回去教你的团队老师,老师再去辅导学生,还会愁找不到创新点子吗?

得到张老师面授的机宜,有了网络开阔的新视野,我终于感到了天地的宽广,同一件产品,上网一查,少则几十个,多则成千上万个专利,我天天遨游在专利的海洋里,乐此不疲。2011年,我们一下子做出了14件作品参加苏州市的评比,11件顺利入围,不论作品的量,还是作品的质,都有了极大的飞跃。

四、创新需要团队意识

经过了三次大赛的洗礼,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创新离不开团队的合作。2010年一等奖作品“电动车自动上锁解锁装置”的作者苏家阳同学在他的总结文章里写道:“其实这没什么,我们这几个月的收获要比获奖还重要,团队合作才是创新的最根本因素。一个人能力再强都离不开团队。”

我想苏家阳的体会正是省里举办创新大赛的最终期望,“我们是以创新为根本,但是我们更希望职业学校学生能拥有创新潜质,成为注重团队合作而且拥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黄海鸥如是说,“现在的企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包括在团队合作中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在企业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缺一不可。”

五、创新需要精品意识

所谓创新,“创”是行为、动作,“新”是目标、方向。正如张家生老师总结的那样,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这“三性”原则,对创新工作来说,缺一不可,也就是在创新过程中少做“无用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精品”。从今年的评选就可以看出,奖项数量少,参评作品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评出的作品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含金量”更高。可以说,整个评选机制是非常透明的,评选的过程严密有序,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层层“加码”筛选出来的作品,无论从量或质来说,均力求好中挑好、精中求精、宁缺毋滥,更好地发挥了创新大赛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滥竽充数的作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只能是浪费本来就很有限的学校资源。我们学校始终贯彻这样的精品意识,几次参赛作品的“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2008年一共准备了三件作品,全部入围省展评赛,全部获奖;2010年准备了四件作品,三件从苏州“突围”并顺利参加展评,全部获奖;2011年准备了14件参加苏州比赛,11件入围省资格赛,6件获现场展评资格,相对数目在全省兄弟学校中位于前列。

“‘三新二意’会有时,一心一意济沧海”,江苏职业教育的巨轮正再次扬帆起航,带领我们驶向灿烂的明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