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的作用和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杨已茂摘 要: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校运会项目设置、竞赛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普通高校运动会应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大学生知识能力的特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 校田径运动会;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58-001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校运动会对学校体育起着导向、推动作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体育的重要窗口之一。但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参与对象单一,已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重要性及在大学生心中的魅力也逐渐消退,这与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宗旨想违背。因此,新时期高校校运会发展模式一直是今年来高校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想通过对校运会传统模式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
1.竞赛体制陈旧、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校内各种群体竞赛均由校体育部一手包办,教师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组织比赛,工作量很大。传统模式的校运会由于受奥运会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都是以田径运动会的形式举行,可以说是正规田径比赛的缩影,只是规模小些,参赛人数少些,竞赛水平低些。有些学校可能会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而少设几个项目,比赛的规则、计分的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均照搬了正规比赛的模式。
2.内容与教学相脱节
传统模式的校运会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无一例外的均按竞技运动会的要求设置项目。有许多项目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对田径项目中一些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如跨栏、标枪、铁饼、三级跳远等项目必须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才能较好的完成,但校运会上设立了这些项目,学生往往迫于无奈而参加了这些项目的比赛,于是就出现了比赛时撞栏、跳栏、铁饼横着飞、标枪纵向翻转的现象,既增加了学生受伤的可能性,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影响他们再次参加比赛的勇气。
3.普及程度不够
高校运动会往往以学院为单位,一般情况下都是规定每个项目每个单位报两人,每人限报两项(可兼报接力),造成参赛人数少,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干的情况。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抓了少数人、丢了大多数人,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与奖牌当成了主要目标。
二、高校运动会的作用
1.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等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最生动课堂。校运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宣传和发挥体育功能的最好阵地。
2.田径运动会不仅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竞争是竞技运动会固有的本性,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坚强的意志品质更能在此中体现,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对普通高校运动会模式改革的设想
1.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对传统模式校运会的改革首先必须是观念的转变,只有观念转变,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新时期高校运动会的目的应是通过体育竞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及能力,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对校运会的组织形式及设置项目的改革
组织竞赛是手段,贯彻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达到全面育人是目的。我们要加大对校运会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文化思想的传播,改变以往的做法,将校运会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在项目的设置上,应达到正规竞技项目和娱乐项目参半、精英竞赛项目与集体项目参半,有可能的话还应逐渐加大后者的比例。
3.加强对田径课程的改革,创造条件,确保田径选修课的开设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贴近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为了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公共体育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和选老师的形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但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是最能全面发展人体运动机能的。
4.竞赛体制改革
改变以往校运会由体育部教师包办的做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具体可采用由学校牵头,体育部(院系)统筹指导,院系、学生会、社团联合承办的方式,此方法不仅能体现出各院系、学生会、社团的特点,而且能培养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5.评比方法、发奖形式的改革
校运会是以竞赛的形式出现的,既然是竞赛就会有名次高低之分。在文明竞赛的前提下,“金牌意识”还是需要倡导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友谊第一”,那么学生的竞争意识就得不到培养。校运会评定各学院最终名次的方法不应单纯以比赛得分多少为最终依据,而应结合各学院参与程度、精神面貌、会场气氛等因素来评价。这样就更能引起各学院领导及同学们的重视,吸引更多的同学踊跃参加。对于发奖,应改变以往发奖品、发奖状的做法,可以模仿奥运会颁奖做法,颁发有学校纪念意义的奖品或奖牌,让学生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校情怀。
参考文献:
[1]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5)
[2]许月云,郑志丹.对高校传统校运会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6,(4)
[3]罗达勇,汪有燕.改革校内体育竞赛体制的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