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课堂“动”起来
作者: 李玲摘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死记硬背的现象很严重,而社会和家长对于成绩的渴望值在不断的升温,这就使学生的身心负担不断加重,因此要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英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 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05-00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老师们:“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的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由此看来,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应当从备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学态度着手改革。下面我就英语这门学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备课要生动、多样化
对于英语这门课来说,其一,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词汇多,语法知识零散,没有系统性。面对新教材,英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若不能进行改革,自身能力若不能得以改进,备课备得不够充分,教学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二,许多教师形成较深的思维定势和教学习惯,往往把英语作为“死”的知识去分析,而没有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且片面地认为新教材只不过是语篇新,语法没有改变。因此不去探索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其实我们的教学模式不只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活动设计成“情境化”,体现出英语的交际功能:1.进行角色朗读表演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说中把英语学好。但在表演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让学生尽量去模仿磁带中的语音、语调。(2)富有感情色彩,带有逼真的表情,带有一定的动作。(3)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增加其生动性和表演欲。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书中“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了。
记得初二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动物们关在笼子里到底好不好的文章。我们的学生自制了老虎、海豚等面具去表演,学生把文章内容改编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动物的语言和心声,伴着他们栩栩如生的动作与绘声绘色的语言,让老师与学生们都大开眼界,开怀大笑。
2.创造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去说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说或说错,这都是很正常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书面成绩相当好,但是听不懂老师的一句完整的英语,这都是旧教法的后遗症。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过:“成功的课堂教学为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为学生创设一个听学环境,以促成学生的“灵感思维”、“情感记忆”。例如初一年级的一个句型的教学:What''s that/this?Is this/that an apple? Yes,It is.No,it isn''t.老师可以把橘子、苹果等实物拿到教室,通过实物学习单词,然后拿几只空纸盒子,把东西盖在盒子下,迅速调换几下位置,就可以运用上述句型回答了。这样以猜谜的游戏进行教学,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参加,并且乐意去回答,对于很复杂、难记的句型就在说笑间掌握了。
二、要正确对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有一位同仁这样总结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导学”、“导听”、“导读”和“导写”。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还要充分体现一个“动”字。动则“活”,活则“成”。教师要启动:教师发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要互动:师生配合,教学相长。学生要主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要突破这“三动”,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地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防止学生在课堂中“走神”。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要彻底打破学生就是知识容器的这一观念,学生有主动权、发言权和评估权,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质疑其实是学生好奇心产生的前提,有了好奇心就不怕没有兴趣与成果。还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学生的书面成绩,毕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我们不能只以他的成绩好与坏来衡量。
2.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明确一节课的任务,放手让学生去互相学习,试着让学生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地去预习,提出的问题或许有些错误,教师千万不能一下就给予全盘否定,那样的话,学生就会被一棍子打晕了。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让一些发音标准的学生朗读、领读,以树立几个学生楷模,让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去翻译,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要精心培养人才,更要把教育融化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师生互相沟通交流,让每一位老师轻轻地、温柔地拨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去奏响生命中最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