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 体验化学
作者: 葛璟璐 耿珺摘要:本文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生活(选修)》的体系结构、栏目设计进行了分析。将教科书中与人教版《化学(必修)》课程相关的章节加以梳理,并与山东版的《化学与生活》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与生活; 体系结构; 栏目设计; 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43-003
伴随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于2004年在全国4个省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正式拉开帷幕,新教材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化学新教材共有三套: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鲁科版)出版发行。其中人教版化学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以其贴近课程改革、密切联系生活、新颖的设计理念,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针对这个版本教材的体系设计,笔者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立足本身,分析人教版《化学与生活》的结构特点
1.结构体系
教科书采用了章节式结构,全书共有4章,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将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相融合,化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相对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加强[1]。教材的内容体系可概括如下:
(1)选例: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营养平衡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在这一章里,学生将要学习涉及生命基础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2]。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2)选例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高中生,迫切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的身体基础。本章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饮食和药物这两个生活话题进行了探讨,“合理饮食”、“用药安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2.栏目设计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建议,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因此,选修教材除了在内容上紧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外,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体现了时代性、协作性。教科书设置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习题”等新颖活泼的栏目,使得学生可以主动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呈现形式上,版面设计、色彩选择等因素增加了教材与学生的亲切度。全书各栏目统计如表4所示:
不难看出,本教材设计中“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这两个环节常常交替出现,再经过对《必修》教材的分析(表5),可知这两个环节是人教版化学教材的主旋律。
这些环节的设置使得教师在把握住设计者设置意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能够有的放矢。
不同版本中的栏目设计有所不同,将在下面章节中进行探讨。
二、教材定位,思考与同版本《必修》教科书之间的相互联系
《化学与生活》仅仅是一本可以单独成册的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的教科书?还是人教版高中化学丛书中的一个环节?它与同版的其他教材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找寻答案的关键在于找到《化学与生活》教材的定位,下面笔者将本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章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其实是在《必修2》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做的补充。《必修2》中要求“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学生学习了单糖、双糖、多糖的定义、空间结构,糖类物质、油脂、蛋白质的主要存在方式以及三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主要从化学的角度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与主要性质进行分析。而《化学与生活》中则具体的讨论“糖类物质如何提供能量”、“油脂在体内是怎样的变化”等等。因此可以认为《必修2》中对三者的介绍相当于《化学与生活》中第一章节的简介,后者是对前者进行的扩充与延伸,更加的生活化。
第二章关于水、食物的酸碱性、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叙述可以看成是《必修》教材无机物与有机物知识点的相互揉合。例如:“食物的酸碱性”其实是在《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中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食物酸碱性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的对比,进一步分析体内的酸碱平衡问题;“食品添加剂”中对硝酸盐、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物质的应用做了补充;“人工合成药物”则是运用《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对常用药物进行的探讨。
由此可以得知:《化学与生活》选修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注并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6]。如果将必修教材作为第一阶梯,即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那么选修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在“双基”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更是大胆的进行选材、编排,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体系搭建起化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具有STS教育价值。《实验化学》则是为整个化学体系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全套教材共同构建了化学知识体系的三级梯队,供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使用。
三、大胆对比,找寻与山东版《化学与生活》的异同
新教材对于新课改来说,是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同一时期推出,难免会引起读者的对比,更何况处于高中新课改的关键期,自然备受争议。对三者之间的探讨、分析早已屡见不鲜。笔者针对人教版与山东版的《化学与生活》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0,43,44原版全文
1.紧贴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一致
(1)二者都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或是“双基”的角度考虑,两版教材都是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选择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特点的内容进行编写。
(2)两版全套教材都突显STS教育价值,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密切联系社会、科技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其表现在《化学与生活》的选材,两者皆寻求突破点,力图找到社会热点,又将其与化学学习相联系,很大程度上为整套教材“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创意做出巨大贡献。
(3)合理安排教学体系,设计新颖,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极大增加了学生自我动手、相互合作的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将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两版教科书都添加了许多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2.各有千秋,熠熠争辉
(1)山东版《化学与生活》教材设计了“呵护生存环境”、“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合理利用化学能源”、“认识生活中的材料”、“正确使用化学用品”5大主题,包括18个课题。所选择的内容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将两版的相关内容做一相互比较,如表6所示:
很明显的得出这样的结论:两版相比较,体系稍有不同。人教版仅仅是围绕课标规定的环境、健康、材料三大内容进行编排,而山东版则是在此基础上精挑细选,使得内容更加新颖,知识面更加开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更大。
(2)设置的环节不同(如表7所示)。
两版栏目设置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大体的教学功能是一致的。表8中并未完全罗列出两版教材中所有的栏目设置,但是从表中数量而言,山东版的栏目设置多于人教版,从具体的内容上分析,山东版的栏目设置过多,有的栏目可以相互的整合,充分发挥每个栏目应有的作用。
(3)人教版主要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原人教版高中实验教材相比较,思路基本一致,《化学与生活》中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当的大,提倡以“实验”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山东版则是以“解决问题”作为教材的核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相较而言,山东版的新教材选材上更为大胆一些。
四、几点思考与建议
1.课改是对教材、对教师的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困难和负担,但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次良好契机。由于受到高考和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对新教材如《化学与生活》的接受并不是很快,导致了目前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2.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考虑这本教材的定位,不可把它作为高中化学的深层教学教科书,过度的增加“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既降低学生的兴趣,又丧失了“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身的意义。教师要考虑(下转第30页)
(上接第44页)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学观念,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教师们针对这本书的特点,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人教版的《化学与生活》教材尽管知识体系完整,但是内容稍嫌单薄,教师使用起来的灵活性不高,空间不大。
参考文献:
[1]李俊.例析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61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2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4
[6]王祖浩,王雷等.化学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0,43,44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