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 孙向丽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何让美术课堂提问更有效,本文结合《适合纹样》教学案例分析,从课堂提问方向要明确,课堂提问语言要规范,课堂提问难度要适宜,课堂提问模式要恰当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浅见。

关键词:美术课堂; 提问有效性; 方向明确; 语言规范; 难度适宜; 模式恰当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68-001

笔者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的不多。在本学期的教研课《适合纹样》的教学修改中,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笔者认为要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方向要明确

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时候就像一张网,总希望能捞住想要的那条鱼。但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却和成人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们的答案当然也会五花八门。导入环节的提问设计一般都是为了更快地带领孩子进入教学活动的主题,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太“开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给学生一个范围,避免在导入环节兜圈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后面的新授环节,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如,笔者试教《适合纹样》时,导入环节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了,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老师也带来了两朵美丽的花儿。瞧,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1:一个有根,一个没根。

学生2:一个是侧面的,一个是正面的。

……

原本以为在老师设计的问题指引下,孩子们一眼便能看出一个是自然形态的花卉图形,一个是符合边框形状的花卉图案,从而自然引出课题。但是,学生们的回答出乎意料,答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我想要的答案。这些答案远远偏离了我的问题设计意图,没能顺利引出适合纹样的概念。其实,孩子们是从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同的观察角度给出的答案。问题在于我提问时范围太广,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经过反思,我做了如下修改: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了,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老师也带来了两朵美丽的花儿。瞧,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个在圆形的边框里,另一个不在。

师:老师把圆形的边框去掉,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图案的外形还是圆形。

揭题:美丽的图案设计在一定的形状里,即使去掉边框,仍然呈现出原来的形状,我们称之为“适合纹样”。

提问时,我直截了当地将孩子们观察的范围缩小到“外形上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明确了问题的方向,使学生回答时有方向可循,顺利引出《适合纹样》的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提问语言要规范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规范,只有语言规范了,问题才能规范、明确。

在讨论适合纹样的基本外形时,我问孩子们:“除了圆形,适合纹样还可以是哪些形状?”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迟迟不回答,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呢?问题在于语言的规范性不够,把问题的答案局限在了“适合纹样”的范围。学生还不了解适合纹样,怎么可能知道它有哪些形状呢?在教研组的建议下,笔者把问题修改为:“除了圆形,我们还可以把适合纹样设计成什么形状呢?”学生顺理成章地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等等。使学生了解了适合纹样的外部形状的多样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难度要适宜

课堂提问难度太大,学生答不上来或者只有少数好学生回答,课堂就成了少数人的课堂。课堂提问难度太小,伸伸手便能够到,就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使学生吃到苹果,又要使点劲儿才能吃到,这样孩子的兴趣才更浓厚。在欣赏环节中,提问“大自然中、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适合纹样?”学生面面相觑答不上来。这一环节修改为先欣赏部分大自然中、生活中的适合纹样,再引出问题“在我们身边,你还见过哪些适合纹样?”让学生由自身的经验进行思维扩展,给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设置了坡度。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不再感到困难重重,而是水到渠成,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课堂提问模式要恰当

每一个问题当它呈现在问题解决者面前时,总要涉及特定的空间位置、距离、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它当时所表现的特定功能,所有这些具体特点及其间关系就构成为特定的刺激模式。如果刺激模式直接提供了适合于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便于找出解决的方向、途径与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解题线索,就会使解题增加困难,甚至导向歧途。

例如:在教授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与基本骨式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刺激模式的呈现对学生影响很大。原先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式、均衡式这两种适合纹样的构成方式,再展示离心式、向心式、旋转式适合纹样。想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离心式、向心式、旋转式的“纹样”设计规律。当我抛出“你能发现它们还有哪些规律吗?”学生回答:“有的对称,有的不对称。”从这一问题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还沉浸在对称式、均衡式的概念里,此处问题的刺激呈现模式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歧义。

修改方案:首先展示离心式、向心式、旋转式适合纹样。

师: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规律吗?

学生:有的小鱼头向里,有的小鱼头向外,有的是像风车一样转起来的。

再探究对称式、均衡式,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排除逻辑干扰,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好的美术课堂提问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提高,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神经,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