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的有效导入

作者: 丁娟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有了变化,但课堂教学的结构还是比较稳定的,新授课开始一般都是有机导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 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78-001

小学数学课的新授,通常都会巧妙地导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但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有时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促使孩子思索,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有时创设悬念,扣住学生心弦,制造求知若渴的氛围;有时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要学习的愿望;有时还用故事或玩游戏等形式开讲,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教学的对象和目标,追求其有效性。因此,一定要瞄准课堂教学的靶子,注意导入的科学性、实效性。

笔者在有效导入方面做过研究,有效的导入,往往看似平常,波澜不惊,思维的深刻性却蕴含其中,现撷几例一瞧究竟。

一、在生活中导入

[案例一]:圆的认识——利用身边平凡之物

师:昨天布置了回家用纸剪圆片,互相看一看,剪得怎么样?

师:再举给老师看一看!一样大小吗?

生:不一样。

师:估计没有一个人有我的圆片大。不相信?(出示一张圆片)

生:(愕然)

师:你们在家里怎么画的圆片?

生:用圆规。

师:有不用圆规的吗?懂得用工具当然是聪明人,可是老师家里没有圆规,没有圆规怎么办?随手画?不行,还是得找工具,看看,我找到了什么?

(出示一个锅盖)

生:(愕然)

师:看我现场演示一个大圆的诞生。

……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堂导入,他说自己年过七旬,不太会使用多媒体,但是生活中丰富的资源足够他的汲取,效果远比多媒体还事半功倍,用一个锅盖揭示了圆的本质,锅盖的中心把手还是下面的“圆心”的讨论部分。妙,实在是妙。自然、贴近生活。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简简单单几句话让学生的思维有两次冲突,怎能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前概念中导入

[案例二]:退位减——利用已有知识经验

师:25-2直接写出结果。

生:23(在本子上写)。

师:说说怎么算的?

生:个位上5-2=3,再算20+3=23。

师:再来一题25-5。

生:20(在本子上写)。

师:5-5刚好减完,觉得更简单了是不是?别得意,还有一题25-6,好像不够了,怎么办呢?

生:19(在本子上写)。

师:错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不要紧,老师一点也不怪你,这样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们怎么想到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当我们先算个位5—6时,发现不够减了,小5害怕吗?

生:不怕!

师:为什么?

生:前面还有20呢!

师:这个大部队可以支援呢,当然不怕,派多少兵营救小5?

生:借1个十。

……

这节计算课的导入就很自然,也是特级教师的精心设计。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为前提,有机的联系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导入设计注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层层设疑,使问题的设计接近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内化,豁然开朗。

三、在地方特色背景中导入

[案例三]:百分数的认识——简单闲聊直切主题

师:小朋友们,老师昨天才到绍兴,绍兴真是个好地方。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绍兴有什么特产吗?

生1:臭豆腐。

生2:茴香豆。

生3:绍兴老酒。

……

师:哦。老师也听过绍兴的黄酒挺有名的。有家著名的酒店叫“咸亨酒店”。那么你们的黄酒厉害不厉害呀?

生:不厉害的。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喝过的。

生:才16度。

师:哦,才16度。你怎么知道?

生:我看到的,标签上写着呢。

师(拿出一个加饭酒标签,实物投影):哪里啊?

生:喏。这里写着酒精度16%。

师:哦,看到了。(板书:16%)那你们认识这个数吗?它叫什么?

生:不是太清楚。

生:是百分数。

师:对,它叫百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

这段导入很平滑吧。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是讲究效益和效率,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效能感。这样的数学导入在谈话中不经意的就进入了正题。到外地借班上课的老师善于借助当地的生活情境,挑选符合本课要求的文化引发开来,就是一种智慧。

新课导入时那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闲聊、富有启迪的问话,符合学生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能给学生精神的愉快,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同时又可促进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导演”的作用,导入就是要先声夺人。通过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某件事物或事情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是给学生感觉自然、平滑。新课的有效性就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犹如水到渠成一般。假如我们在课的开始还是生搬硬套的话,学生的思维就很难被激活,课堂容易产生疲劳与懈怠,造成不必要的错误理解和误区,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效果。我们要善于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