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环节课程设置研究
作者: 张义飞 张然 温路广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得出:加大实践环节课程学时和学分比例以及课程数目并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方式,将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河北省; 社会体育专业; 实践环节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2-001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天津体育学院1993年创办第一个社会体育专科专业,其发展至今不足二十年。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涉及领域比较宽泛,其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尚不成熟,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体育类专门人才。实践环节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环,其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社会,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践环节课程研究现状
南京体育学院王爱丰提出,探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联系社会,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中国矿业大学项立敏在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这一层面提出,加强学科教学的实践指导能力;增加实习时间,强化实践环节等具体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宁波大学陆恒伯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有熟练的实习指导教师,有良好的实习条件以及有比较规范的实习内容。而这一切,对社会体育专业来说,还是一个空白,尤其是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教师,没有规范的实习内容,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这同样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践环节课程的设计与设置
课程设置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核心工作之一,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体育专业,其培养目标是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适应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突出实践教育,培养体育健身、休闲和娱乐领域的经营和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推广人才。
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和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学得会,走得出,用得上”。
2.实践环节课程的体系设计
2.1国家规定的“两课”等公共课实践环节课程。军事理论与军训、公民素质现状及问题调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等。
2.2毕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3专业技能实践。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羽毛球、网球等技能大赛,重点是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赛规则、裁判法的掌握程度。
2.4专业能力实践。专业短期实践、顶岗实习、社区体育调查、俱乐部人力资源配置调查等。
三、实践环节课程的考核方式建构
实践环节课程重在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课程,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这一目标,采用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项立敏等.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