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大课间

作者: 许波

摘要: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以真实的案例、具体的数据,从领导思想、师资短缺、场地配置、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苏北体育大课间活动之进行了剖析,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寻求对策,解决问题,为师生营造一个形式多样、快乐健康、茁壮成长的活动天地。

关键词:体育; 大课间; 思想; 师资; 场地; 资金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5-001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确保学生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我省中小学从2007年起全面实施了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开展一年以来,笔者发现,我们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与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虽然各校都有这项工作的日程安排,但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仍然显得目标层次单一,形式内容空洞,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通过走访调查,笔者认为目前阻碍体育大课间活动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思想不重视

1.担心教学质量滑坡

在素质教育喊的响而应试教育抓的狠的现实面前,大多数学校的领导把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教育教学成绩上面,只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教育,这与“健康第一”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把大课间错误地理解为训练内容的增多,体育课程的延伸,担心过多的体育活动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学质量成绩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体育大课间活动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首要原因。

2.担心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工作,警钟长鸣,为了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与国家体育局要求的项目大相径庭,如:铅球、单杠、双杠等危险系数较大的项目全部取消,体育课除了跑,就是跳,偶尔加点体育游戏,学生在体育课中寻找不到快乐,有特长的学生特长得不到发挥,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厌恶,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

很多学校领导还认为,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效益周期长,不明显,上级领导部门来检查,就拉出去按作息时间应付一下就过去了,既不影响教学进程,又可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师资短缺问题

大课间活动是一项综合的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师资是大课间活动实施的可行性保障之一。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仅是参与者,同时又要肩负组织和监督。学校除了专职体育教师,其他对体育项目有专长的教师毕竟不是太多,由于他们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有限,必然造成大课间活动形式、内容的单一,同时,他们很难准确把握住活动的密度和负荷,缺少教师准确的引领和指导,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因为超负荷运动而形成疲劳,部分学生因活动密度太小而达不到运动的效果。因此,师资水平不高的现状是影响大课间持续发展的又一障碍。这就要求参与活动的老师要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因为学生接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只是美好的愿望。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参与大课间活动班主任、老师需要努力学习掌握的。

三、场地配置问题

室外场地是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平台,而目前很多学校的活动场地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我县淮北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现有班级数124个,师生总人数达7100多人,有400米塑胶田径场一块,室外篮球场6个,总活动面积15500多平方米,人均活动面积不到2.5平方米。泗洪育才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现有班级数108个,师生总人数达7500多人,有400米塑胶田径场一块,室外篮球场4个,总活动面积14000多平方米,人均活动面积还不到2平方米。在现有条件下,这些学校只好根据自身情况把大课间活动安排成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先集中做操,后各班级按规定路线进场到指定区域练习相对统一的内容,实在容纳不下的学生,由班主任带到教室内做学校自编的室内操。重点中小学尚且如此,普通中小学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

四、资金投入问题

据调查,苏北大部分学校对体育配套资金的投入普遍不足。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设施和器材,为了扭转中小学体育设施落后、器材短缺、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我省实施了“四配套”工程,为全省中小学免费安装了体育设施,送去了体育器材,学校体育硬件在短期内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设施逐渐锈蚀风化,器材不断陈旧破损,设施和器材的更新已经是刻不容缓。为解燃眉之急,有的学校发动老师和学生自己制造,如用废旧的物品制作的小藤球、软式排球、缝制沙包,利用费布料,做到废物利用;农村中学,农民家绳子普遍,没有跳绳,学生自制;也有组织学生自带绳索,简单加工后,制作成拔河拉绳;有的同学想玩羽毛球,就发动学生们利用上学放学及周末的时间,捡拾废旧矿泉水瓶,然后换来孩子期盼已久的一幅幅羽毛球拍。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资金的不足就难以保证体育设施、器材的及时更新,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仅靠老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徒手练习,大课间活动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以上四点因素严重制约着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师生开辟一片全面主动、快乐健康、生动活泼、茁壮成长的课间活动天地,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共同探讨,共同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