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沉闷现象的思考
作者: 张海冰摘要: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置于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敢说、多说、会说。如何改变课堂沉闷的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像一块“石头”,一石入水,激起学生们一串串思维的浪花,唤起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让学生摆脱羞涩心理,建立自信,主动走近学生,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敬畏感,学生才会敢说、多说、会说。
关键词:沉闷;石头;浪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57-001
几年的教学生涯让笔者有一个感慨:现在高中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极少,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基本没有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回答的。老师整堂课就像在演独角戏,一个人站在上面滔滔不绝,除了几个被点名强迫站起来的学生扭捏作态地蹦出几个字以示回答外,其余学生都成了默默不语的观众,就像一潭死水,偶尔一阵风吹过,泛起一点涟漪。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通道。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置于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敢说、多说、会说。
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教学过程就会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那如何根据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上述不良现象呢?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觉得教师应该像一块“石头”,一石入水,激起学生们一串串思维的浪花,唤起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让学生摆脱羞涩心理,建立自信,主动走近学生,增进交流才能彻底了解,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敬畏感,学生才会敢说、多说、会说。这样有“千层浪”的课堂就不再是令人窒息的死水,而是令人心神向往的气势磅礴的大海,一浪接一浪,精彩纷呈。这样精彩纷呈的课堂才会抓住学生的目光,爆发他们的思想,忘我大胆地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下面笔者就谈一下老师这块“石头”具体如何激起“浪花”。
一、要帮助学生对课堂发言增强兴趣
课堂发言指学生当场在较短的时间口头回答课文或老师、同学的问题。这就要对同学的思维提出三个要求,即思维的勤奋性、思维的集中性、思维的敏捷性。不喜欢动脑筋的同学,当要求口头发言时,他们就得开动思维机器,克服思维的惰性,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容易开小差,心不在焉的学生,当要求口头发言时,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紧紧围绕课文和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思考,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会集中于课堂,专心一意;能勤于思考但思维迟钝的同学,课堂发言会促使他们加快大脑思维机器运转的速度,坚持下去,他们的思维就会敏捷起来。事实上,班上那些踊跃发言的同学的思维能力总是较不爱发言的同学强些,他们勤于动脑、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这不能不说明,课堂发言确实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笔者总会问学生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网络、游戏、QQ、动画”等,调动他们的兴趣,学生就很愿意表现,下课时学生总会跟笔者说觉得这堂课太短还有好多话要说。
二、要帮助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
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要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回答正确后,笔者总会问其余学生:“他回答的对不对?”,全班同学一起道:“对!”这是对那位回答问题同学的肯定,是对其他同学的一份鼓励,这样,学生们就更愿意去发言了。
三、要帮助学生去除发言的羞怯感
教师要时常找那些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即使他们回答得结结巴巴,也要建议全班同学给于友好的掌声,因为他们有勇气战胜自己;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另外,教师要多创造情境,帮助这些学生练胆、练口。如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演示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不移动位置在自己的电脑上演示,然后再让他上讲台在教师机上演示,最后要求边演示边讲解,做个小老师,逐步锻炼勇气建立自信。
如果教师这块“石头”能做到以上3点,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告别沉闷。另外每种科目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备不同,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地制宜。不管你是普通的岩石、可爱的鹅卵石、美丽的水晶石、平安的玉石、象征富贵吉祥的玛瑙石、还是医用药效的珊瑚石,只要能让课堂“浪花一朵朵”,你就是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