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变化新要求

作者: 薛爱荣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课标,更为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素质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61-001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认真解读新课标蕴含的思想,转变教学思想和模式,接受教学培训等,更好地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校教研处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通过听课,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在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新变化,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一、很多教师都能体现如下良好素质

1.着装整齐,教态大方,板书条理,注意规范性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比如:宋砚所老师讲的《归去来兮辞》中,她的课堂语言非常标准,而且富有深厚的情感,反映当时诗人的心情,她在课堂上做到了锻炼学生阅读的口语能力。

2.教材把握到位,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明朗,过程流畅,突破重点难点。公开课的每位老师都能很好的挖掘教材,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旧知识连贯,又与高考内容相连接。每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都能够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去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扬帆老师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去推测苯酚的化学性质,并且能对学生的多种回答都全部记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注意讲练时间,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在李宏老师的《高三生物实验设计复习课》上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传统教学模式中为了适应高考,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都很差。李宏老师在“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题中注重采用师生互动,采用学的时间大于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己分析、尝试,然后教师总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既对学生进行了素质培养,又突破了该题的重点和难点。

4.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文理科的新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那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田建国老师的《乙醛》一课中,在学习“乙醛的氧化反应”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银镜反应的过程和结果,采用学生阅读、观察和总结,并传看效果,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练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讨论、操作、思考和练习,并注意随堂纠正和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二、国家实施新课标与新课改,其目的归根结底就在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

要适应新课标,转变思想,我应该做到:

1.课前理论储备。要把握好教材,很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多读书,用文学、教育理论不断地丰富自己,在课前充分地多方搜集资料,掌握教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现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要从老教师那里学习好的经验,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水平。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地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整体把握一堂课。

2.课上设计合理教学结构和模式,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转变几个思想:(1)课堂中的教师要从注入式教学转变成引导、点拨和启发的教学。(2)教师主体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3)针对少数好学生转变成全班共同学习的过程。(4)教多学少转变成教少学多。在课堂中要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说、多尝试、多操作、多观察和多求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其次,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非智力的情感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用点拨和言语渗透艺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创新、乐学、好学,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3.课下总结。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课程涉及的信息不充足的地方,要再搜集资料补充进来;回顾课堂情况,找出课堂各环节的优缺点,对于意想不到的事件,要想办法去处理,再考虑更合理的教学设计使之完美。

在新课标体系下,教师要广泛学习,不只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体现崇高的师德,给学生以榜样,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不只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自主快乐地学习,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ISBN:73030608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