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作者: 冯罗红摘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十分关注小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共同进步,茁壮成长。
关键词:小组学习;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82-001
小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小组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因而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学习场景:在小组讨论中,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有时甚至为某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因为在朝夕相处的小伙伴面前,他们往往没有什么压力,因而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调动,时时迸射出绚丽夺目的火花。正因为如此,小组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而倍受老师们的青睐。
然而仔细观察,我们往往就会发现:一堂课中,踊跃发言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小组学习中收获并不大,有的甚至连发言都很少。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能陶醉于少数学生的精彩表现,学习小组中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我们去关注,现就本人的工作实践关注小组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置讨论前奏,让思维懒散者开动脑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几乎我们每位老师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刚提出来,“快嘴”学生就急不可耐地将答案公布于众,其它学生根本没有反应过来,甚至对错不分就跟在后面齐声附和。究其原因:1、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惰性,总是等吃别人的“果子”。2、部分学生思维独立性差,当别人说出答案后,自己由于受干扰,再也跳不出这个圈子,3、“学起于思,源于难”,疑难过早地排除,问题过早地解决,使相当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展开,剥夺了他们思维的权利。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需要每一个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而小组学习宽松的学习环境恰恰为“快嘴”学生提供了便利,而剥夺了其他孩子思维的权利。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带来的这种负面效应,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独立思考”作为小组学习的前奏,即把某个问题交给学生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讨论交流,而是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将思考过程简要地记录下来。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有条理,又可以使相当一部分思维独立性差的学生在不受别人干扰的情况下自主地展开思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待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准备之后,再进行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将独立思考设为小组学习的前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避免讨论的盲目性,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二、给足合作时间,让学习后进生跟上节奏
分组时不少教师通常采用“差异组合式”即选择两个好学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后进生组成一组,就是为了便于学生“互补互助”,共同提高。这样在小组中,各成员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对于同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很快就掌握了,有的同学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反复思考,理解体会,进行内化。所以小组学习又有利于优等生对中等生进行“拔高”和对后进生进行补差。
然而,不少教师安排小组学习时间都偏短,动不动就叫停,即所谓的“蜻蜓点水式”。尽管在小组汇报时不少学生妙语连珠,见解独特,但往往相当一部分后进生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学习时要给足时间,让优等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获得成功的喜悦,后进生也在别人的帮助下理解了所学知识,跟上学习进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鼓励轮流汇报,让性格内向者敢于发言
小组中,有的学生活泼开朗,能说会道,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在小组汇报时,发言的机会往往都被一些性格开朗的学生垄断了,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发言。
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他们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也要鼓励性格内向的同学大胆发言,逐步弥补他们的性格缺陷。教者可以在学期初为各小组设置一个发言记录簿,采取星级评比制鼓励轮流汇报。一堂课中,一个小组如果有多个“发言人”,且发言质量高可以累计加☆,一堂课中,如果一个小组中只有一个固定的“发言人”,最多只加一次☆。定期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得的星星多。这样小组中各成员为了“集体”的利益就会主动将发言的机会进行合理分配,甚至相互鼓励积极参与发言。事实证明,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成员参与发言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