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激悟
作者: 金霞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问题的解决;点;激;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0-001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性教学课堂问题的解决
1.点
点是指找准焦点,重在点拨。从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来讲,教学应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课堂生成问题,正是在教海探航中的一只锚,教师确定了这一只锚,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而这一只锚十分重要,它将固定教学这一轮船驶向何方。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讲,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讲是比较零乱的,从问题切入的角度、问题提出的深度、问题展示的方式等方面来讲,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课堂中学生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学的艺术体现,而珍惜课堂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是找准焦点。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鼓励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学生的积极的理性的思考,教师不应简单地从对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多地从激励的角度。因此,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找准焦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学生就会对自我思维中的亮点进行总结,掌握分析思考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肯定会获得更为理性的升华。
2.激
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思考,引导读书。探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任务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真正学生的自读自悟中有所收获。
[案例]
在教学《望月》这一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月光洒落在长江里,为什么用“洒”而不用“撒”?
我对学生说:读一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会有自己的思考。
(受到老师的鼓励学生认真读文)
生1答:“撒”是提手旁,是人才有手,而月光不是人,所以不能用“撒”;“洒”是三点水,月光洒在长江里当然用“洒”。
生2答:“撒”是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比作天上的仙女,把光芒撒向大地,所以我认为用“撒”好。
生3答:“洒”好,用“撒”是用“手”要抓住东西,而月光是抓不住的;“洒”无需用手,可以是虚无的东西,所以“洒”比“撒”好。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精彩发言,偏旁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洒”与“撒”的不同,精彩极了,有创意,答案的正确与否在这里已不再重要,老师为同学们的创意高兴。
[思考]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问题的利用不是单纯的在于找到答案,对于某些问题来讲,不仅答案并不那么重要,甚至连问题对与错,价值是否有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多了一种引导学生去思考的教学资源。
3.悟
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能悟情、悟境、悟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对于文章的点睛之笔,教师更应让学生读文中感悟,因疑读文与激趣读文,激情读文,同样重要。
[案例]
学生问:“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为什么用“沉醉”而不用“陶醉”?
师:你提出如此有创意的问题,老师为你高兴。建议大家比较下“沉醉”与“陶醉”有什么区别,并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1-12节体会一下意境之美,想一想用什么好?
(生读文)
生1答:“沉醉”是沉浸、陶醉的意思,“陶醉”只有陶醉的意思,我认为沉醉好。
生2答:“沉浸”是整个人都浸在里面,身心更投入些。而“陶醉”仅仅是陶醉。
生3答:“沉醉”比“陶醉”程度更深,从课文来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如此美好的境界中,作者不仅仅是陶醉,而是整个身心都沉浸,陶醉在这样清幽旷远的气氛中。所以我认为“沉醉”比“陶醉”更显出作者的投入。
师:说得好,让我们也一起来沉浸在那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生共同读文)
[思考]
“沉醉”、“陶醉”一字之差,意境不同,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自读中感受悟这种不同,对学生真正领悟文章的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许话不必多,点到为止,让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悟情、悟境、悟理,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必要的问题产生共同的认识,(必要的问题主要指基本理论,科学概念等),但也允许部分问题,留有个人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