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作者: 章飞云

摘要:一篇文章,题目往往是“文眼”,是阅读文章的关键。一堂好课,导入也往往是“课眼”,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文题,用心打磨好“导课”的艺术,往往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9-001

关于“导课”,众多的小语界名师对此颇多研究,特色纷呈。笔者通过听课或研究“课堂实录”,进行了一下粗略的归纳和探究。

一、感情读题导入

[课例]名师王文丽在讲授《百合花开》这篇课文时,直接切入课题,通过朗读让学生浸润在题目的情感里。

师: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

生:百合花开。

师:百合花开是一种特别美丽、特别神圣的景象,该怎么读呢?

生:百合花开。(感情充沛)

[思考]课题是凝练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情境,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题中“百合花开”这种特别美丽、特别神圣的景象,并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出这种情境,通过感情充沛的读题导人课文,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恰当的感情基调。

二、词串导入

[课例]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执教《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课时。是用一组词串导入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组词串,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词串,指名朗读)

夜空、圆缺、晶莹 嫦娥、玉兔、吴刚

凝望、沉思、怀想 李白、阿炳、华章

师:这组词串说的是什么?再请一位同学读,大家边听边体会。(指名读)

师:看来,每个人的心头都有着一轮自己的月亮。今天,我们不读那些流传广远的经典诗文,而是回到小时候,做一回小小孩,来看看孩子眼中的月亮,让那——(出示课题)

生:(齐读)童年的月亮爬上来。

[思考]一组词串,由“这组词串说的是什么?”总领,师生紧扣词串的交流无一不是从词语出发的,所读出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旋律都来源于一个个词语,而非没有根据。词是单一、零散的,但每个词都承载着历史长河的积淀,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其生机。于是,一组词串在整体感知中读成了故事,读成了散文,读成了诗歌。但词串阅读只是个引子,由此出发,切人课题,随后的课堂交流,从神话到科学,从诗词到音乐,天上月、水中月、故乡月、童年月,一轮明月渐渐放射出了文化的光芒。

同样是词串导入,名师薛法根也很喜欢采用这个方法。他在《爷爷的芦笛》和《爱如茉莉》的教学中,都采用了词串导入的方法。通过精心挑选课文中与主旨有关或含有生字的几组词语,分组出示。在进行词串教学的同时,结合了读写训练,既练习了朗读,又进行了生字教学。薛老师的教学,总给人朴实无华、训练扎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上课伊始就开始了。词串的选择,不是杂乱随意的,大多数时候,把词串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又涉及文章的中心,由此再展开下面的教学,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三、比较导入

[课例]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名一生背《卜算子·咏梅》)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思考]通过类似文体的比较导入全课,使已有知识对新课学习产生正迁移,让学生通过比较产生阅读期待,这也正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

四、抓关键词导入

[课例]薛法根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

师: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

(生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谁来读?(生读课题)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上边有一个双引号。

师: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生:“必须”两个字是用红笔写的。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

[思考]“必须”一词是文章的焦点,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如何处理好这一教学点,抓住“必须”让学生在思维撞击的过程中产生火花,获得思维的提升呢?薛老师在教学开始便抓住课题中的这一关键词,让学生感知“必须”的含义,为课文深刻含义的逐步深入做好铺垫。

五、质疑导入

[课例]孙双金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师板书课题)齐读。

(生齐读课题,声较轻)

师:大声齐读。

(生大声齐读)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问自己?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写扫路?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思考]学生一连想到了许多问题,这些是学生的确想知道的,孙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便成了孙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的主线。

结语:除去上面所列的种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导课的方法。名师导课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每一个精彩的导课案例都是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在千万次的“打磨”中,从看似课课“不同”的案例中,渐渐形成自己实则“统一”的风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从名师精湛的导课艺术中,我们或可得到些许启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用心琢磨如何去导入,让自己的“家常课”也都能有—个精彩的“亮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