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淡漠及对策
作者: 马洪平摘要: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围绕这一主旨,本文着重从分析中职生课堂主体意识淡漠的原因入手,全面探究了如何增强中职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课堂主体意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44-001
笔者在中职校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中职生缺乏主体意识,表现为被动、冷漠,缺乏激情,使得整个课堂成了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课堂氛围极其沉闷,教学效果甚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中职生课堂主体意识淡漠的主要原因
1.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众所周知中职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不得已才选择了中职校。在早期的求学阶段,这类学生就因为考试成绩较差而常常被老师批评、家长埋怨,身心长期处在受压抑的不良环境中,继而逐渐产生对学习、考试的畏惧心理,成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由于求知欲望不断遭到削弱,自信心备受打击。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惧怕老师提问,尽量避开老师和同学的目光,甚至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显得麻木不仁,而老师对于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久而久之他们逐渐淡出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课堂已与他们无关,他们是“绿叶”是配角,成绩好的学生才是“红花”是主角,因此这种自卑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演化为他们主体意识的淡漠和参与能力的削弱。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早已形成的这种心理定式便普遍地显现出来了。
2.传统教学模式的“低能儿”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承,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它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都是灌输式、说教式、支配式、禁锢式,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式,失去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项互动式交流较少。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被逐渐弱化了,与此同时他们的参与能力无形中被一步步降低了。
二、提高中职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首要环节,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总结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中职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唤醒主体参与意识
要唤醒中职生的课堂主体意识,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恰当的鼓励。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尽量避免刺激性,置批评于表扬之中,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潜能,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长处的环境,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最终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创新课堂,激发主体意识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课堂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2.1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的课堂,其实就是“尊重”的课堂,它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体现在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和课堂氛围的良性互动。在建构和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观念,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实现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他们的主体意识会不断得到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差异。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能力较差,而且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提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跟上授课进度,都能学有所得,而不会因为学不懂跟不上而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尤其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感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2.3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对话的、相互作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
3.培养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起积极性和主动性。
3.1有效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常常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设计导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过分渲染,不分主次,偏离重点。
3.2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较好地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兴奋中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设置疑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疑”字入手,设置悬念。但设疑并不等同于课堂提问,它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设法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在其思维上造成一定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让疑问引发兴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广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帮助中职生逐步增强主体意识,尽快走出不良状态,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