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吸引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作者: 韩玉兰

摘 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 主动参与; 大胆创新;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38-001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实验性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以疑获知。

案例(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先提出问题: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让学生用圆规、直尺等比比画画,进行实验。再提出问题:过两个点可以画多少个圆?圆心在哪?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中设置问题情境:过三个点可以画几个圆?圆心在哪?这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由前面的实验获取的知识可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并得出圆心在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上。

二、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案例(2):在学习“幂的乘方”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幂的乘方法则,我给出如下设计:

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32)4;(2)(a3)2;(3)(am)2;(4)(am)n.

解答完上面4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比较它们与其结论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如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就能给出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设计实物模型,形象类比,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

案例(3):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时,先探究不等式的变形规律。可设计一个天平模型,一个倾斜的天平两边分别放有重物,其质量分别为a和b(a>b),如果在两边盘内分别加上等量的砝码,那么盘子仍然像原来那样倾斜。即(a+c>b+c)。可提问:你发现不等式有什么性质?学生即可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这就是说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接下来不等式性质2、3的学习学生亦会兴趣盎然。

四、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根据新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展开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4):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完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后,可列举形式一般的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在学生苦苦探索后教师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恰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探究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5):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展示几张不同的格点图,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3: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有兴趣,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里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2年5月

[2]初中生数学学习,2008年10期

[3]中学数学参考,2010年0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