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化学认知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作者: 周文云摘 要:当前,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而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新课改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已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
关键词:认知结构; 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 存储信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47-001
素质教育要求学法的指导应渗透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这便是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学会的学习方法。
一、学生的认知结构
根据系统信息分析论,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一般可分为:获取信息(感知)-转换信息(理解)-存储信息(记忆)-输出信息(应用)。
1.获取信息:是指学生受教师教学内容的启发,有意识、有选择地进行感知,定向获得感性知识。其中包括阅读教材、观察实验等学生活动。
2.转换信息:是指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领会和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使感性知识转换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它包括总结、思考等思维活动。
3.存储信息:是指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网络,保存在人脑、电脑、笔记中,以利于将来的复述、再现。它包括记忆知识、摘录笔记等学习活动。
4.应用信息:是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它包括解题、创新等知识迁移。
二、教师的学法指导
l.阅读
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并不知道化学教材内容如何阅读。为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安排一定材料,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关键词语;然后再逐句逐段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教师应安排整段阅读;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全文阅读。
2.观察
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取感性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3.思考
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应做到: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要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
4.总结
认知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使新知识纳入原认识结构中,必须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结构,并使原认识结构改组和升级。由此可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地总结是对知识理解的升华,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使之公式化、规律化、结构化,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5.记忆
记忆是学生存储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巩固、升华知识的重要步骤。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记忆。”“就化学而言,由于其内容多而散,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看就会,一用就忘,一做就错,一考就败”的怪圈,从而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掌握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向学生介绍如下记忆方法。它们是:要点法、实验法、网络法、列表法、形象法、歌诀法、规律法等。例如对一些相似的识记材料(元素和原子、单质和化合物等)就要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求异,然后列表记忆,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可通过归纳、编组,形成网络进行记忆;对一些枯燥的化学用语和方法可编成韵语进行歌诀记忆。
6.摘录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再好的记忆力随着时间的延长也会减弱,这就需要笔记资料来补充。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处理不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摘录。
课堂上笔记应摘录三方面内容:(1)记录教师讲授的提纲,(2)记录提纲内要点及教师的分析,(3)记录常见错误或对自己有启发的事实。当然,只有课堂上记录还不够全面,课后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补充、整理笔记,使记录的内容实效性更强。切记不要照抄照搬教师板书、教科书和资料,每一位同学的摘录都应针对自己的学习实际,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7.解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输入信息并迁移、重组的过程,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而习题训练则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形式。为此,教师在解题这一环节的学法指导为:一是突出审题训练,它包括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综合运用已知的方法、捕捉关键字句的方法等;二是加强解题规律、技巧的训练,即向学生介绍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具体法、估算法、排除法等;三是培养解后评价的习惯,它包括解后复习相关知识、选择最佳解题方案、总结解后得失所在等。
8.创新
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即在思维上为学生留有“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其次,教师应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将具体问题变形、转化、假设、分解、类比、重组、统摄、拓宽的创造意识。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它包括发现规律的系统思维、反面分析的逆向思维、由点到面的概全思维、全面考虑的辩证思维、直觉思考的顿悟思维和求异寻同的敛散思维等。
总之,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最终使学生达到“会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玉军.初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2]韦玉甘.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谈,科技信息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