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

作者: 余明华

摘 要:针对现有配套练习册(作业本)存在呆板单调、机械重复、枯燥乏味、无思维价值的问题,本文提出采取增、减、删、除的方法,增加一些情境趣味、探究、开放、创新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作业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92-002

世上最坏的事莫过于让一个民族的孩子都厌恶学习,同样,世上最好的事莫过于让一个民族的孩子都喜欢学习。以往由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存在着片面性,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作业设计,甚至有的教师忽略作业布置环节的技术性,不加选择地只让学生去做练习册。学生陷入了机械重复、反复操练“题海”,苦不堪言,热情锐减,身心疲惫。这种采用“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法,导致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水平难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见题心就焦。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或反感,并出现抄袭、马虎应付的情况。因此,教师就要在顾及课程目标、学生学情的前提下,不仅要选择练习册中适合学生实际的现成作业,而且要自行设计贴近学生水平的“新鲜”作业,那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讲究哪些策略呢?

一、作业要力避重复性,讲究趣味性与情境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趣味性: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改过去单一性作业(即书面作业)为多种类型。

1.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科学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学习了《小电动机》一课后,学生对于小电动机的结构和运转的秘密已经了解了,他们很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高速旋转的小电动机,我就要求学生设计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自制小电动机》

材料:1米长的漆包线、一节5号电池(必须新)、2枚回形针、2根电线、电池座、胶带纸、小刀、强力磁铁

方法:(1)将漆包线缠绕成一个匝数大约为10圈的线圈,两端各留3厘米左右。

(2)将线圈整形,用胶带纸把线圈固定好。

(3)用小刀把漆包线的一端完全刮干净,另一端留一半不刮。(只在半边用力)

(4)用回形针根据线圈的长度做成2个支架,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

(5)把线圈架在支架上,磁铁放在线圈下,接通电源,轻轻推动线圈。

第二天,很多学生把自己做成功的小电动机送到我的办公室,激动地给我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看着各种形状的“小电动机”,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小牛顿”、“小爱迪生”正在茁壮成长。

2.设计情境式的作业,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配以一定的情境,把作业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例如:例1:雨过天晴的夜晚,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而背着月光走,发暗处是积水。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例2:爷爷在家里的跑步机上健身,小明饶有兴趣地在旁边看着,还拿了笔在硬纸板上乱涂,说:“爷爷,我给你写生。”过了一会儿,爷爷满头大汗地从跑步机上下来,并说:“今天痛快,跑了两千米。”小明茫然地问:“我看你就在那里,并没有离开啊,怎么会跑了两千米?”你说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呢?例3:洗手间的干手器为什么能干手,其原理是什么?

二、作业要力避封闭性,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

实践证明,“封闭式”式的作业设计,挫伤学生可持续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不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改革学生单纯进行“写”作业的方法,要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一些趣味性强,以动手、动脑为核心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下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观察、实验、考察、采访、搜集、整理、设计、制作、发明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验情感。一是要体现开放性。笔者在教学《观察土壤》这一课布置了三个作业:①埋垃圾。要求学生三周后打开所埋垃圾,并记录垃圾的腐烂情况。②考察附近的土壤,适合栽种什么植物,三周后提交考察报告。③查阅和搜集有关土壤污染及垃圾对动植物、对土壤危害的资料或图片。这样做使同学们意识到,学习科学不只在课堂上,大自然是我们的大课堂,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研究。二是要体现探究性。探究合作式作业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接触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学完五上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之后,笔者组织学生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辆赛车参加比赛,看哪一组的小车跑得远。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作业要力避单一性,体现层次性和创新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应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珍视他们不同的体验,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独特自我的空间,在喜悦中体验成功的感觉,充分张扬个性。

1.分层作业,体现学生的人本性

分层设计学生的作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学生的个性化使得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作业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设计就要体现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把作业分为基础类作业(C)、提高类作业(B)、附加类作业(A)。

A类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提高题及一些灵活性较大的作业,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它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让学优生吃得饱,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B类作业是为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大多数学生设计的,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C类作业是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比较懒惰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分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通过练习,让学困生吃得了,减轻压力,享受成功。

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笔者是这样分层布置作业的:

C类作业:

(1)填图:填出相对应的消化器官( )

(2)请写出消化器官对应的消化腺:口腔( )、胃( )、小肠( )、大肠( )。

(3)请选择正确答案:胃的作用( )

A把食物磨成食糜 B把食物切碎 C消化食物

B类作业:

(4)按顺序写出消化器官有哪些?( )--( )--( )--( )--( )

(5)请写出消化器官的作用: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

(6)判断:唾液可以把淀粉分解为糖

A类作业——在完成B类作业时候,还要完成:

(7)可以用简单文字和图画简述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8)查阅资料:肝胆、胰脏在人体的位置和作用。

这样做,分层推进,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2.创新性作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只有发展想象力,创造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一堂课学习结束后,可以尝试布置一些有利于科学想象的作业,如《月球上有什么》这一节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登上月球,想干什么?设想一下,未来人类将怎样在月球上生活等。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绘出一张张蓝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教学《根的作用》一课时,对于根是否能够吸收水分,在一堂课中是不可能明显地让学生感受到的。笔者鼓励学生回家自己设计“根是否有吸水的作用”的实验,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再实际操作,两天后在班级里交流。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学生设计了“两个相同的杯子装同样多的水,一个杯子里放有植物,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植物”、“选择一根带根的植物,找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把植物的根浸在水里,在容器外壁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为防止容器中的水因蒸发而减少,在水面滴一层油,在容器口加盖,盖切成两半,中间根据植物茎的粗细挖一槽沟,把茎夹在中间。再把上面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些时间,进行观察”等对比实验,效果非常理想。这种家庭小实验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让学生在对具体对象的创造设计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作业设计中的思考

1.目前,相当数量教师都在进行作业设计,有的甚至摒弃作业本上的作业,自己编写学生作业。笔者认为现行使用的《作业本》是经过专家、学者和部分教师认证,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习题,是老师和学生提高教学效益的载体,是巩固“双基”的重要手段,决不能全盘否定,这是赶时髦的一个误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恰当的删减或改动,变成符合口味的佳肴。

2.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符合新课程的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家乡特点,适当编写一些情境题、趣味题,不可无病呻吟,无的放矢。

3.针对目前部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原则、目的、步骤均不知的情况下,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作业设计编写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必要的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加强学习讨论研究。否则作业设计只能是走过场,不可能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

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在平时设计作业时就应避免“题海战术”,防止“熟而生厌”、“熟而生笨”,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最终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让“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让“人本回归”能真正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玉琨,代慕华主编.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许炎萍.新课标下学生作业设计策略.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校本教研网

[4]科学课自主式作业设计与应用的实践研究.范文先锋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