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课堂交往冲突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作者: 张长庚

摘 要:课堂交往冲突是指当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者用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行动去达到相同或不同活动目标所感知到的相互干扰,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提出了应对课堂交往冲突的措施。

关键词:课堂; 交往冲突;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25-002

一、研究背景

课堂交往冲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者们用相互矛盾的行为,达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活动目标,所感觉到的不一致的,或者相互干扰。这里说到的相互矛盾的行为,是在价值观、活动目标、知识、理论、个人风格或需要等某一方面,师生、生生存在的矛盾。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在社会交往的诸多形式中,根据他的观点,课堂交往冲突其实是课堂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交往必然存在的现象。

我国教育理论界着眼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冲突问题,更是扩大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研究者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出现了课堂冲突后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希望通过本文能提出些对策可以为大学一线的教学提供参考。

课堂交往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课堂交往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将课堂交往冲突的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

二、应该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课堂交往冲突是这样定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者们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需要上和个人风格上互相有抵触情绪而产生了交往中的冲突。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难以干涉、缓和、转变的一种交往上的冲突。在课堂的交往中,正面的良性的师生间关系或生生之间关系有激励的作用,只是这种激励的价值并没得到应有的发挥。现实中,学生为追求奖励、赞扬等,甚至忽略了良性人际关系具有的激励作用,常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这加剧了课堂交往冲突的本身,更增加剧课堂交往冲突干涉、缓和、转变的难度。反之,如果学生能认识到这个良性关系的激励作用,那么,课堂交往冲突消极作用的化解、缓和会更容易。此外,良性的师生间、生生间人际关系下,师生双方都会主动降低课堂交往冲突的负面作用,还能预防课堂交往的冲突加剧升级。

案例:陈柱从小到大一直是班级的活宝,高中三年学习氛围紧张,更是老师严管的对象。刚入大学,在新学期的自我介绍上,他一站起就说:“俺老陈——”,下面笑声一片,这正是他想要在新的集体中引人注目的效果。他一边扭动着身体一边歪着头看老师的反应。“下面,请老师自我介绍。”,班主任笑了笑,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又说:“陈柱是陈家的柱子。”“陈家的柱子?!”他重复了一句,“我是陈家的柱子!嘿嘿,有意思”,他似乎满意地坐下了。

事后,陈柱跟班主任说:“老师,当时我是想捣乱,没想到,你居然把我比作陈家的柱子!老师,从小到大还没有人这样评价过我,所有人都说我是混世魔王,中学时候更是淘气包。我喜欢你,老师!”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初次见面,班主任就通过课堂的小小冲突获得了他的信任。

这教师就成功地将一个小冲突化解,并通过冲突和学生建立了良性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对那些学习好、顺从的学生格外器重,也愿意与他们交往,而对那些不够顺从、不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则不愿意多交往,有的教师甚至表现出厌弃鄙视。这样的师生交往关系是一种不完整的、片面的师生交往关系,是残缺的。教育经验表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体贴,更需要师生间多接触、多交往,可以增强差生的自尊心、上进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抵触,促进差生的思想顿悟与行为好转;相反,厌弃、疏远必然使差生产生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压抑情绪,这对他们的思想转变和行为矫正是十分不利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三、要学会相互之间的沟通

课堂交往冲突的干涉、缓和、转变的过程中,沟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课堂交往冲突中的沟通,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可能干涉、缓和、转变课堂交往冲突,也可能诱发课堂交往冲突,课堂交往中的参与者应该学会科学沟通。

案例:某班数学代表跟同桌讲话(实际上是在小声地),讨论题目,老师就点名批评他,结果那学生很不服气,与老师顶撞了几句。老师就火了,大声说道:“你还不服气?”他昂着头大声说:“我就对你不服气。”老师气愤地问:“你哪点不服气?”,“我对你哪点都不服气!”老师和学生吵个不停,老师一肚子气,课也上不下去了……

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先与学生沟通一下,询问事情,这样的冲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课堂交往冲突双方是否遵循科学的沟通行为准则能决定沟通的有效性。当在碰到实质性课堂交往冲突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活动目标,积极促进有组织、有计划的讨论活动以应对课堂交往冲突的发生。在有预期计划、有组织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如能用相异的思维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对问题的独特审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沟通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交往冲突。

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和尊重学生的观念

R·克利弗顿与L·罗伯特以教师权威来源的不同途径将教师权威分为两大类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和教师的人格权威。人格权威是在专业知识、知识面和阅历上建立的;制度性权威是教师的一种社会性角色,作为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制度性的权威,而非个人的素养提高,那么这种权威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驯服,于是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某些指令和要求时,学生就不合作或者不情愿,就易引发师生间冲突。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师生间的冲突。

五、要加深对课堂交往冲突的理解

我们如果要有效控制或管理某一现象,就必须深入了解该现象。为什么课堂交往冲突中潜伏的负作用能演变成实际的消极作用,原因在于:冲突发生时,当事人对课堂交往冲突的干涉、缓和、转变的方法了解不多。

若课堂交往中对于冲突问题避而不谈,它的价值将很难被认识到。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学习生活中想一味地回避冲突,不但回避不了,且会加深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冲突。反之,若能深入了解课堂交往中发生的冲突的本质、类型、作用和干涉、缓和、转变的方法,那么,课堂参与者不仅能沉着地应对课堂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在课堂之外的现实生活也能用到课堂上所学到的有关课堂交往冲突的知识与技巧。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交往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的师生交往冲突,接纳它是最现实可行的做法。接纳后,教师更需要采用适当的解决办法,应该积极应对冲突,充分了解冲突的性质,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冲突。同时教师应该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来处理各种冲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专业素质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2]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年4月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曾纲纬.论师生关系与教学的成败[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一期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年10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