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后勤员工现状的思考
作者: 张永才摘 要: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高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后勤员工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
关键词:高校后勤员工;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35-0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高校后勤改革的步伐也在日益加快。高校后勤员工的现状往往制约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开展。本文针对高校后勤员工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此引起高校的重视,来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
高校后勤员工普遍存在着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业务技术人员偏少、能力有限、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落后等等问题。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后勤员工流动性差,高校后勤大部分员工都是一干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年龄在40-60岁的占绝大多数。由于学校编制的限制,对后勤员工新人的增加又较少,有的甚至是高校精简下来的哪里都不要的老弱病残,甚至是管理不了的人员都安插到后勤来,而本身高校后勤的培训学习机会又少,都局限在本单位的小圈圈中,造成了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员工的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有待提高、员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技术相对较差、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缺乏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等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迟滞了高校后勤甚至是整个高校的改革步伐,严重影响着高校的腾飞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充分重视核心员工队伍的建设
高校后勤的各级管理者和重要技能岗位人员属于核心员工。核心员工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整个高校后勤员工的素质和结构,而且决定着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成败。要根据核心员工的特点和专长,把每个人都合理地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给他们以施展才能的空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上要真正用心地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理解、支持、关心和照顾。
二、合理调整内部人员结构
高校后勤的经营管理需要创新型人才,即在具备经营和管理才能的同时,还要能熟悉教育规律、学校情况、师生需求和学校后勤现状,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营管理战略战术,取得管理成效。因此,高校后勤干部的配置,应选拔那些党性强、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热爱后勤服务事业、擅长经营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逐步建立全员聘任制,建立员工保障体系;要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管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打造适才适用、发挥才干的用人环境;努力实现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
三、建立健全机制,实现高校后勤员工再教育机制
针对后勤人员学历低、知识水平差,一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引进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有计划组织后勤职工进行专业培训,采取“走出去”外出学习,也可“请进来”把专家请来对员工进行培训,来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水平。通过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更多地对员工实行民主的、自主的管理,强调自我与团队合作的协同,充分尊重员工自我及其发展,注重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鼓励员工参与组织的管理活动。
四、一部分师生资源,可以由后勤和学校共享
如学生勤工俭学、年轻教师兼职、辅导员的部分职能,如充当宿舍管理员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后勤人力资源结构。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对新职工的观察期,还可以让参与后勤工作的师生增进对后勤服务具体项目的了解,理解后勤服务、支持配合后勤工作。后勤部门也可激发参与后勤工作的师生创新意识,用他们的敏捷思维为后勤出谋划策,制定出受师生们欢迎、贴近师生实际需要的服务措施,利用他们文化程度高、易于接受现代文明和新生事物的特点,给员工们树立一个文明礼仪典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达到双赢效果。
总之,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高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后勤员工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