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间高等院校比较
作者: 叶旭萍摘 要:在国家间的高校体制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其背后,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在阿拉伯世界中,这段历史已经持续了大约一千年,而在欧洲世界里,则可以追溯到大约七百年前的欧洲中世纪。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大学文化在不同国家中的传统。作者在论文中列举英国、德国和法国的高等院校并且将分别对其进行比较。
关键词:国家间; 高等院校; 比较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38-002
在环球信息网诞生十年后,欧洲数据网格问世了。在未来,可以根据需要,将世界范围内上千台电脑连接成一台电脑。上千台电脑的容量将结合成一个超级容量。
自这一媒介诞生以来,大学是最大的用户。如今,他们对这一媒介的依赖程度已经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机构。高校对信息交流有很大的需要。因此,环球信息网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全球化的一大推动力。它也标志着,全球高校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相互间的适应如何进行?是否存在一个大家都可以参照的模式?有些人将美国的顶级大学如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视为参照模式。这两所大学几乎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是,也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相互间的适应只是自发产生的。全世界的高校代表一起会晤,并且必须相互达成一致。他们必须实现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集中在某些概念,这些概念可以普遍得到理解,并且可以像得到承认的一种货币那样被使用。这是一种专家语言。重要的术语例如有:阁下、独具风格、跨学科性、重整、高科技、自治权、评估、质量保障、绩效指标、证明、自学、多媒体教学、学习一揽子计划、电脑辅助型和网络辅助型的学习,第三方措施、项目管理、良好的管理、可变性、灵活性、经济效益、国际化。英语的概念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合资公司、企业设计、任务,工作量。有些人说,语言最终塑造了观点。这样,通过国际范围内活跃的精英实现了相互间的适应。
然而,我们必须审慎自问: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大学文化是否会如此迅速地实现相互间适应,或者为一种新的统一文化所替代吗?全球化是否会如此迅速地掩盖国家间的区别?也许,名称和组织结构具有相似性,但是,在此之下——在教育结构、事业途径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也许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一、英德法高等院校发展概况
英国大学保持中世纪形式的时间最长。从牛津和剑桥便可以得知。那儿分别有二十五所高等专科学校,它们是纪念修道院,并且也有教堂,但是,大多数是哥特式的教堂。在老的英国大学中,这些高等专科学校是独立的教育机构,它们与一个大学松散地结合着。大学生们在这些高等专科学校间学习和生活着。每个高等专科学校都有一个储藏着许多现代和古代书籍的大型图书馆。在高等专科学校中有教师、辅导员。他们给大学生们布置作业,他们辅导大学生并且管理他们的学习进展。辅导员和大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每个大学生都被分配给一名辅导员,而辅导员则监督他所有课程的学习。大学生每周都必须给辅导员交书面作业,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大学生们在大学中听课。有些辅导员自己也在大学中授课,但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照顾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大学生们。辅导员和大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师傅和学徒之间的关系一样。这是一种教育关系,而性格教育则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学徒而言,师傅就代表了父亲。和师傅一样,高等专科学校有教育的权力,这是由大学生的家长们赋予的。
英国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获得一个学位,即文学学士学位或者理学学士学位。有人会问,为什么英国的大学生不攻读硕士学位?事实上,有些人攻读,但是,不是大部分人。为什么英国没有两级体制,正如美国那样,区分成学位以下的一个等级(本科)以及通向学位的一个等级(研究生)?答案是,英国学校的高年级,所谓的六年级,已经被视为一种形式上的预科。从16岁到18岁,高年级的学生只学三门课程,然后选择学业,这与他们的一个专业有关。学士学位前的学业一般也是四年。如果还有硕士阶段,那么,一般来说只有一年。
如果大学生从学士或者从硕士继续参加博士考试,这就有些特别了。大学生中只有一名大学生走这条道路进入科学研究。攻读第一个学位的学业并不是以研究和教学之间相联系的思想为基础的,它是一种非常缜密的、分门别类的学业。直到博士阶段,学业与研究之间才紧密相连。
因此,英国大学教育的特征是,培养精英,特别是国家的科学精英以及领导精英。直到最近的三十年中,民主开放的观察角度才渗透进英国的高校教育中。
在19世纪初,通过威廉·洪堡以及其他改革家的改革,德国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改革家为当时创造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它不同于中世纪的结构。有影响力的思想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大学生们和教授之间几乎是平等对待的。双方都有自由,即学习的自由以及教学和研究的自由。双方都应该就科学事件进行公开地讨论。认为像英国那样的性格教育不再是有必要的。一个从高级中学毕业后的大学生应该是成熟的,他应该已经有固定的性格。威廉·洪堡也知道,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幻想。在19世纪和20世纪,还有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学习,而是宁可享受葡萄酒和自然或者为他们的婚姻决战到底。但是,对于威廉·洪堡改革等来说重要的是,为科学获得最好的人才。另外,其他人也应该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做好准备。
在德国,有两种考试。国家考试是为职业设置的,这些职业服务于国家或者教会。其中包括教师职业、法官职业、牧师职业、医生职业,并且也包括工程师职业。谁不寻求公职,就必须努力以博士结业。之前没有参加其它考试,而以博士学位考试来结束学业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因此,与英国相比,德国培养了更多的博士。在德国,培养精英也是大学的一项任务。大学应该首先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官员,同时,也培养科学和研究领域中新的思想精英。
和英国不同,在德国没有高等专科学校这种机构。只有教会供养大学生们共同居住的房屋,所谓的神学院大学生宿舍,这与英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相似。在德国大学中,学院是主要的下设机构。一般来说,每个教授建设一个学院——和多位助手一起。学院是一个研究团体,而教授是其核心。大学生们也参与到学院的研究工作中。这是一种自律的研究,而不是任务性的研究。和学院相似的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室”或者研究实验室。因为教授在其学院或者实验室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德国的大学中没有太强的上级机构。系主任和大学校长的地位是光荣的,但是,不与权力相结合。大学是教授个体的协会。
此外,还创造了研究班这种教学形式。在研究班中,教授和大学生们应该就专业的问题进行平等地讨论。教授们通过其专业来进行阐述。他们在讲座中介绍其专业。对教授们来说,与自己大学中其它专业的同事之间的合作相比,国家团体中专业同事之间的讨论往往更为重要。在传统上,德国大学内部没有很强的联系。不同大学的专业同事之间的联系则更为紧密些。
在法国,大学不具备像英国以及德国大学那样高的社会重视程度。这是因为,大学处于其它两个非常著名而令人钦佩的机构的中间。一方面是大学校。它们是为国家、政治和经济中某些卓越的职业做准备的高校,是为各自职业群体做准备的专业化高校。它们最初的名字并不是“大学校”,而是“专业学校”。它们是国家的精英高校。所录取的大学生的数量是得到严格限制的。录取考试是在各个高校内举行的,并且十分严格。而在考试前已经确定了能通过考试的学生的数量。一般来说,通过考试的人数是参加考试的高中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为了准备大学校的这些考试,在以高中毕业证书结束实科中学以后,学生还必须上两年特别年级。这两个年级是专门为录取考试做准备的。这些大学校的大学生们是为国家的领导工作做准备的,作为学生已经可以领薪水。薪水是由与大学校相联系的部委支付的。
第二个限制了大学重要性的机构是重要的国家研究机构。它们中间最重要的是国家科研中心。这是许多研究机构的上级机构,这些机构分布在全国,并且通常毗邻大学。很多法国大学和高校的特点是集中在一门专业或者少量专业中,而德国大学则是努力涵盖所有专业。法国的学习项目只是各自涉及一个专业。没有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专业的学习。在法国,研究工作主要是在重要的国家研究机构进行,而不是在大学。大学培养的相对少量的博士研究生大多与一家国家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如果大学设计自己的研究计划的话,他们必须与国家研究中心协调一致。
大学校和中央研究机构的崇高地位还得追述到拿破仑的决定。在法国,国家对大学没有多大的信任,它们太独立了,因为它们来源于宗教传统。国家自己创立了新的机构,用于培养精英以及研究工作。
迄今为止,大学还没有入学考试。但是,大学校以及小型的技术机构却有入学考试。在得到学位之前,小型技术机构提供为期两年的项目。因此,大学接收了大量的学生。这是高等教育事业中所谓民主的部分。但是,在两年以后,还有难度很大的考试。结果是,大约一半的大学生都无法通过考试,而必须重新寻找发展方向。
二、英德法高等院校之间比较
1.观察欧盟三个主要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可以看到,这是相互间存在很大差别的一些高校体制。简而言之:拿破仑创造了法国的高校体制,威廉·洪堡创造了德国的高校体制,而英国的高校体制是产生于牛津和剑桥两所老牌大学。这三个国家的高校体制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跟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法国,与国家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在国家的大学校里为国家、经济界和社会培养精英。在德国,大学也从国家处得到很多的任务,首先,它们必须为国家的主要机构培养公务员。但是,大学还是很维护其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大学没有等级结构,各位教授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由此,大学也保持了其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迄今为止,各位教授的地位还是很独立的,大学作为整体还不会为国家所摆布。在英国,大学决不从属于国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私人机构,接受国家捐赠。直到近期,国家才逐渐对大学施加影响,因为,国家认为,大学的研究绩效太差。英国大学培养独立的人才,他们以自愿的决定为基础来服务于国家和大不列颠世界帝国。
2.这些高校体制之间的差别也在于培养精英方面的态度。在法国,培养精英的任务对于国家、经济界以及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英国,也培养精英,但是,它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国家公务员,而是,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独立人才。德国大学也努力培养精英,但是,主要是科学精英,而不是国家和社会中的精英。
3.差别还在于大学的意义。在法国,与大学校和国家的研究机构相比,大学处于次要的地位。在英国,大学中形成了等级制度。一些大学有很高的威望,并且能支配很多的资金,而另外一些相对较弱。最强的是一些老牌的学校,比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德国,所有大学都具有相对高的威望。只是在近期,国家才尝试将一些大学改造成精英大学。迄今为止,大学还具有同等的社会承认度。
4.这几个大学模型之间的区别还在于对研究和教学的意义的强调程度上。在英国,教学具有很高的地位,即使在现在,很多大学还将其与性格教育结合在一起。大学生在学习中只选择一门专业。教授以及其它的教学力量十分强化对他们的辅导。但是,博士学业在英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展。在法国,是以考试为基准,这些考试严格而有选择性。职业生涯中的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位年轻人通过了哪些考试,并且得到了什么分数。在德国,研究和教学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研究越来越重要。对教授而言,他们作为研究者的声望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业大多会包括很多门专业,分为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而不应该针对唯一一门专业。博士学业是学业的第二个阶段,而教授们也争取随时招收更多的博士研究生。
5.直到今天,这三种欧洲高校体制中的这些原则性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欧盟还是力求各高校之间的进一步相互适应,因为,它认为,美国的高校体制更为成功,因此,希望去接近美国的体制。它认为,目前,美国的体制是许多国家的榜样,而欧洲也必须进一步适应国际体制。但是,只能缓慢地改变欧洲大学的结构,因为,每种体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总结
在观察完我所介绍的相关大学体制后,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高校体制的问题是相似的。它们是来自于大学的内在矛盾结构。大学应该是普及教育的,而且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它必须注重教学,也必须进行研究。它必须为国家服务,但是也应该保护学术的自由以及公民的思想自由。它必须培养精英,但是,也必须是民主的,应该吸收尽可能多的学生,以确保教育的平等性。有国立的高校,也有私立的高校。我们已经看到,对于这些问题,各种体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体制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讲稿作者: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Prof. Dietmar Waterkamp(迪特玛·瓦特卡姆教授)
译者:安徽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 叶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