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运动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 彭玉玲摘 要: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
关键词:体育运动; 促进; 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57-001
一、研究目的
使学生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综合运用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个案研究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形成本文的观点。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通过观察法可获得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感性认识。②启发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
4.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体育和心理两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也称“交叉研究法”。
三、结果分析
1.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2.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3.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运动有健身和健美的功能,也有健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同时对促进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
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
4.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二、体育运动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发展教育
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当代学生是新时期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尤为重要。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
3.创设良好的氛围,增进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造就一副强健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于某一教材,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然后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选择等,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
4.课堂教学之余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在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主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D].1998.5
[2]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1
[3]中国学校体育[J].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2002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