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作者: 张红摘 要: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20-0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那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本人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欲望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明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这个工具具有交际功能。首先,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学习效率就高。如某学生若阅读能力强,他学其它学科时读得就快,而且还能迅速抓住要点;若他表达能力强,他回答问题就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因此他的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效率高就有余力多读书,可以使专业基础更深入更扎实。
二、教师情绪饱满,教学语言优美
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显得气宇轩昂、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带着微笑,庄重而响亮地道一声:“同学们好!”学生会立即感情饱满地报之“老师好!”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有些老师,上课不注意教态,有时还会把个人的不愉快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或懒洋洋的、或有气无力的,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这样,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糊里糊涂地上了一堂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又从何来?
教学语言要规范、生动、幽默、风趣、典雅,这就是语言优美。老师的语言优美,学生当然爱听爱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精心锻炼自己的语言,尽量使自己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我们要学会把复杂的事情、道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把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要把不苟言笑的面孔抛开,让自己扮演一个教育家、一个说书人、一个歌星、一个演员。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让他们为你的精彩表演而喝彩。
三、在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上课也一样,开头的导言十分重要,它能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上课一开始以趣引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比如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他们在思考之后基本上能回答出来,这样,在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其产生一种成就感,恢复他们在以往学习中失去的信心。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学到东西,杜绝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引进一些课外的知识、时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心外面的世界,使他们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课堂上,我会把汶川的最新消息讲一讲,把奥运会的最新战况说一说,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有什么意义……把学生的学习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精神兴奋。课堂设计新颖,每一堂课都有新招,每讲一课书都有新意,学生当然爱听,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提高了。
四、把竞争引进课堂,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人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为了显得自己本领高,他们都能积极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没有负担地、轻松愉快而感受深刻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
“以学生为本”就是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尽量运用点拨法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问题的提出应具有目的性、层次性,能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在运用点拨法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比较法、讨论法等其他一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其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讲析时间压下来,从而增加学生思考、发言和练习的时间。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答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而学生的读、写、听、说、思等活动尽量增多。
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训练为主”的观点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要想“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通过训练这个途径来完成。只有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切实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起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主编杨燕钧,副主编傅岩.教师伦理学
[2]主编顾书明,陈剑昆.教育学
[3]主编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