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中挖掘意 从意中体会境

作者: 张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深入挖掘其在文章中的含义,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本文从高考试题入手,引出在语文教学时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的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解题的思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31-001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篇章堪称我中华文化的瑰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取向。我们在教学中也已经讲了无数遍,但是由于受到高考成绩压力的影响,我们总是不能尽情地享受这些圣人先哲给我们提供的文化大餐,如何让我们既要迎合高考又要享受文化大餐,使我们不再陷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境地,那就让我们的教师返璞归真,回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拿起审美的刀叉——咬文嚼字,从字中挖掘意,从意中体会境,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就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经典高考试题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0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从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诗词的分析思路:

首先从字中挖掘意义:诗歌中“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在第二问,出题者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动植物的颜色的描写,描绘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作者从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意。

其次从意义中体会情境:通过诗句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诗的意境,《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诗歌的景、境、情整体了解,我们才真正地和诗人对话。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来指导以后的教学,以“从字中挖掘意,从意中体会境”的角度引导学生。

一、注重动词的描摹作用

动词作为刻画人物动作行为的符号,在人物描写中起重要的作用。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父亲看到女儿的梳妆盒时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瞪着金子的眼光”,“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将守财奴的父亲对金子的执著和贪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动词还可以通过换一个角度,用描写甲的动词去描写乙来表情达意的特殊效果。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作者大胆地将“月光”比作“流水”,这“泻”本是指“很快地流”的意思,而作者用来突出皎洁的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情景,这就比“照”和“映”更突出了月光的动态美,使这种动态美可感、可摸,真实而不失美丽,让光与影的动感在师生的朗读中产生共鸣。

二、注重形容词的生动形象

有些优美的散文名篇,常用一些华丽的形容词来修饰描写的对象,或用修饰甲事物中的形容词去修饰乙事物。对这种形容词的品读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在字中挖掘其意义,在意中体会到作表达的真实感情,例如《故都的秋》中“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用“细腻”“清闲”“落寞”三个形容词把秋的质感、对秋的感悟和感情都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让人在一丝一缕中都能感悟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清、静、悲凉,让人耳目一新。

三、注重副词的情感表露

副词虽然不能单独成句,语义较为抽象,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有很深的隐含义,可以表达十分强烈的感情,如莫泊桑的《项链》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也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这个“也”字告诉我们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一样有漂亮的外表。只是没有资格到高层舞会上一展风姿,但玛蒂尔德却陷入深深的苦恼中不能自拔。正因为自己“也”很漂亮而不甘寂寞,无疑为后文写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个“也”字,突出了故事偶然中的必然性。再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利用副词表达情感的例子就举不胜举了。“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句中的“竟会”“竟至”两个副词递进,表现出鲁迅对当局的痛恨,对流言家无耻嘴脸的无情的揭露,“竟然”则表现出鲁迅对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高度评价,可以说,这三个副词将融入整篇文章的悲愤之情掀向了高潮。通过分析赏读,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副词,一者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从字中挖掘其意;二者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意中体会其情。

总之,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现代精品,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疑都是语言的瑰宝。学生学习范本,切不可忽视了吸收一些语言的精髓,应当学在字中,品在意中,悟在境中,并能乐在其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