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吴玉梅 居建华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如何选择探究的起点、激发探究欲望、预留探究空间、强化探究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主动; 探究;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56-001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探究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一、构建认知结构,选好探究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学新知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制定教学策略,尤其是要注意如何构建认知结构,选好学习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定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也是追寻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点太低,课堂教学耗时低效,内容没有挑战性,使学生生厌;起点太高,就会使学生学得吃力,无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令学生生畏。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了通过实例素材让学生操作研究,许多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4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每次任选3根围成三角形,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4种选法。起初,直接让学生操作探究,因为搭配的规律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学生的思维往往不是有序的,感到非常困难;于是,教师又进行搭配的教学和提示,费了好久也没把4种情况全部罗列,但余下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学目标产生偏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设计用颜色来区分,提供12根小棒(红:10厘米、白:6厘米、黄:5厘米、绿:4厘米各3根),给小组内4人来选取。第一次每人取相同颜色的3根小棒来摆,觉得非常容易,产生只要用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想法;第二次每人取3根颜色都不相同的小棒,再去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想进一步弄清原因的学习热情,自然进入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中。这样进行具体生动的操作,将抽象的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降低难度,找准认知点,既出现了所有的搭配情况,又避免了认知不足而引起的错误,从而为实验的有序进行做好了铺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此设计,看似自然,其实别具匠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越强烈,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就越能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非常重要。如在教学“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80×40”这道题,让学生算出结果“3200”,并板书。这时我告诉学生现在将因数80乘10,另一个因数40除以10,就得到算式“800×4”,结果仍是“3200”,为什么得到的积和前面一样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不变。”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把80和40这两个因数同时乘10,得到算式“800×400”,同样学生也很快算出“320000”,此时的积和前者相比扩大了100倍,缘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100倍”的由来,我又让学生将80和40这两个因数,分别乘5、乘20进行探究,得“400×800”,积仍是“320000”,扩大了100倍。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得出:“两个因数同时乘一个数,那么积就相当于乘了这两个因数所乘的数的积。”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不断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掌握了新知,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启发思考质疑,留下探究空间

新课标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学具,启发学生想象,大胆放手地让学生通过自己折叠、拼合,自由尝试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后得出三种不同方法:(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宽)×高+长×宽×2。然后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三种算法实际是一样的。第(1)、(3)种方法都可以整理成第(2)种方法,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的表面积方法的探究过程,教师把思维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既生动活泼,学有兴趣,又掌握牢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加强动手操作,强化探究意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例如: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教材安排了“量一量”,先介绍3种常用的尺,然后组织3个实践活动:用学生尺量、用各种尺量、想办法量,由易到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的过程。在“想办法量”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1.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大约几米,用哪种尺量比较好?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量篮球场的长吗?3.你还能量出篮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工具量?通过讨论,让学生探求测量方法,形成测量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强化探究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切合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知识要求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并富有情感、有效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数学信息,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