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作者: 刘永梅摘 要:创造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的成果。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问题情境; 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71-001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1.1为学生创造敢于提问的氛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要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多提问,让学生有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2变不敢问为敢问。一是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虽然你认为不能称其为问题,也应该加以鼓励和赞扬。爱迪生小时候不是就曾经自己坐在鸡窝里孵小鸡吗?正是这种探索的精神和行为使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所以,欣赏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二是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要漫不经心,一定要做学生的知音,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棒。如学《喜鹊》一课时,有个学生问:“植物的种子喜鹊都爱吃,人们为什么还说它是益鸟,还喜欢它呢?”老师耐心引导“什么是植物?植物的种子指什么?什么是益鸟?什么是害虫?我们一起查资料”。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把问题弄明白了。由于教师真诚地面对学生,保护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懂得了再遇到问题时要动脑筋思考。三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头脑没有框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他都会问。他不会考虑“你是教语文的,不知道地理这个问题”。在他的头脑中,老师是“宝典”,什么都知道,他不会顾全你的面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时,教师一定不能不懂装懂,而应实事求是。鼓励学生的学习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就会不断地涌现,思维会更加活跃,知识也会不断增加。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应提倡求同存异不必强求一致,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标新立异,正是思维活跃、与众不同之处,应小心呵护。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正是他敢想与众不同的问题,敢想别人认为很平常的问题。
2.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当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具体做法是:
2.1从课文题目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2.2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发问。文章的语句或是描写精彩或是寓意深刻,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是为文章内容、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服务的,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抓住了关键的语句、内容,就会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句引发联想。可以使教学内容精炼,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重点,难点易于突破,而且,往往会引发学生大量的求异思维,产生奇思妙想,使思维更加灵活。
2.3从语言的运用设疑。写文章时的遣词造句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是为表达作者的情感服务的,抓住了这些关键语言的运用,文章内容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能体会了。如:《称象》中“曹冲才七岁”,为什么用“才”?这些语言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从这些词句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构成因素之一,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思维直接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处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
1.图形发散训练
人们识别物体主要依据它的形态、结构,而对物体的形状、结构的描述,图形明显优于语言,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就是一个规则的立方体,如果没有空间想象力,语言也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图形的发散训练,是我们识别物体多样性,培养图形
知觉能力最好的方法。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也是一种联想,但它不限于接近、相似、相反以及固定的联想,是一种更为开拓,又更扩散的联想,它是有目的的、服从一定需求的一种自由联想。它是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在的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问题,尽量产生许多主意和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发散思维产生的种种假设、方案、答案,有的需要经过核验、论证,证明其科学性、可行性;有的需要经过比较,选择其中最佳方案或答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做一件事之前,往往需要预先想几种方案,然后再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去实施;而在创造过程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