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学课上的意外想到的

作者: 刘辉

摘 要:作者通过一堂科学课上的小插曲,引发联想: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科学课; 小插曲; 科学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1)4-078-001

科学课上,老师让学生观察泥鳅。大家都说看见了泥鳅有什么有什么。有位同学举手要求发言,老师问他发现了什么,他说:“我看见泥鳅在放屁!”同学们听了都哄堂大笑起来,于是老师怒不可遏地把这个学生批评了一顿,我课后去了解:其实,这个学生的确看见了从泥鳅的肛门处冒出两个小气泡,教师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结果自然是教师愤怒,而学生则又感到十分委屈。当然,这种极端的现象并不多,但不认真、不耐心去听懂学生的话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小学生说的“错话”。其实他们自己并不认为是“错”,他们确实是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眼光、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思想。但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往往就被认为“错”了,有的教师一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就用成人的理解来纠正;有的怕影响预定的教学进度,干脆置之不理。

现在我们都能够接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观点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不仅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他们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来学,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成人的东西。刘默耕先生讲过小孩认识骆驼的故事。他认为是“大马”,后来在电视上看见骆驼也把它叫做“大马”,慢慢地看得多了,才发现骆驼和“大马”不一样,背上有两个“大拱包”,再进而发现它们的身材、头、尾巴、颈子都不一样,于是就把它们区别开来了,这样,通过用原来的马的知识同化了骆驼的知识,才认识了骆驼。“大马”显然是“错话”,但是这“错话”正是他认识骆驼的基础,这种认识不仅比按照成人的理解给他讲什么是骆驼、骆驼和马有什么不同要深刻得多,而且多经历了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这里的所谓“听懂”,是不仅要知道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说的“错话”,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①有的是没有弄清事实乱说,②有的是没有根据地瞎猜,这些都是真正的“错话”;③还有的是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④有的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但和成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这些并不一定是“错话”。只有真正弄清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才好“对症下药”地引导他们主动去认识事物。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生1:我觉得线挂得最短,钩码拴得最多时速度就最快。

生2:我觉得线挂得最短,钩码拴得最多时速度就越慢。

师:你们两个说的刚好相反,你说钩码多就快,他说钩码多反而慢,到底哪种正确呢?这是在研究“摆的秘密”时出现的。“生2”显然说的不是事实,而两个学生都把两种不同条件下的摆速混在一起了。因此,这里不是要解决“到底怎么说”的问题,而是要重新弄清事实。

生1:水是没有味道的,白色的。

生2:水什么颜色也不是。

师:“什么颜色也不是”该怎么说?

生:水没有颜色。

这里,“生1”没有建立“无色”的概念,因而不能把“白色”和“无色”区分开来,这是“错话”;而生2把“白色”和“无色”区分开来了,只是一时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方法,说得并不错,所以教师一提醒,马上就能正确地表达了。

是不是认真听懂了学生的话,是在教学中能不能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重要问题。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不能自主地探究,往往是教师不注意甚至不愿意认真去听懂学生的话,不重视学生发展的基础,总是想“顺顺当当”地把自己准备的一套东西塞给学生了事。说来说去,又要说到教育思想甚至思想作风上去。再回过头来说“泥鳅放屁”这件事,如果那位老师真正实事求是,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话,就会先问问学生是怎么回事,看看学生为什么这样说,不就大家都避免了尴尬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