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意外事件”给我的思考与启发
作者: 蒋燕摘 要:作者由一节课的“意外事件”,得到启示:教师在课前应充分设想各种情况的发生,以做好应变的准备,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相信遵照以上几点做法,以后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将会获得“意外精彩”。
关键词:课堂“意外事件”; 启示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95-001
一、案例描述
在上《绿色的呼唤》——《丹顶鹤的故事》这节课时,我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丹顶鹤和女大学生,其中扮演女大学生的是一位很调皮的男同学,本不想让他扮演的,可他硬是自告奋勇地举手,无奈,给他一次机会也无妨。表演开始了,前面的表演按故事情节进行着,但是,到女大学生滑入沼泽挣扎时居然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了出来,得救了,其他同学急叫:老师,错了,老师,他演错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和学生的躁动我开始有点不知所措,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摸着“女大学生”的头亲切地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把结局改掉呢?“她”说:“好人一生平安!”
我愣了,这是个意外,也绝对是一个惊喜。从表演上说这个同学是失败的,但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他却得到了很多。我从他身上看到了闪光点。
二、反思与启发
这节课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按以往的教学理念来看,这节课是失败的,因为我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按照老师的意图来上课,但是我觉得这节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成功的。我庆幸自己没有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更没有予以否定,而是选择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态度,根据课堂上所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不正是“始料不及”带给我的“意外收获”吗?这不正是新课改所要追求的吗?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意外事件”屡有发生,如何让这些“意外”变废为宝,因势利导,值得我们深思。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完成教学计划已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更注重的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三、“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来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认真了解、分析、观察学生情况,做到随机应变,面对“始料不及”的情况及时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被打破,教学内容完不成而惊慌、生气,更不能凶神恶煞的斥责学生、压制学生,或对学生的某种想法和行为予以完全否定和制止,要讲究教学策略与方法,运用教学机智去因势利导,及时而恰当地排除内外干扰,化被动为主动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也许,这些“意外事件”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或是帮助我们发现某个学生的闪光点。当然,我们要正确区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是否符合童心童趣的还是无理取闹的言行,不能为了关注学生的个性而盲目地迁就学生的“意外”行为,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使一堂课跑调离题。
四、“激发思维”,尊重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接受音乐、感知时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不同思想又充满灵性的个体。面对不同的作品,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他们、接受他们、赞赏他们,给学生营造探索与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一个音符,更是一种情感释放和自我表现的创造活动。哪怕他们的创造是那么稚嫩,我们也应充分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发现,去创造,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
五、“提倡民主”,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如果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意外”予以否定或制止,那得到的是看似完整的课,失去的却是很多的,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探索、创新的发散性思维。不同的处理方式,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表现状态:冷冰冰的课堂;充满灵动或者生命力的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容和谐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敢于表现自己,才会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六、“挖掘潜质”,创设施展才华的平台
学生的潜质是无穷的,是极具可塑性的鲜活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平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在学校的时间多半花在了学习上,很少有空去进行艺术表演,即使在五一、十一或文娱汇演中,参加演出的也只是少数文娱骨干的“专利”,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音乐老师要创设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寓教于乐,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释放出了学生潜在的智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使学生形成自制、友爱、勇敢和团结合作等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年第5期
[3]中国音乐教育,2006第3期
[4]王纯兵.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 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