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朱熹的德育方法

作者: 李倩

摘 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其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辩证统一的德育方法理论。其中,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立大志与从细微处点滴积累相结合等思想,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熹; 德育方法;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41-001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教”本身有一定的方法,“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方法,即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些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有效的培养目标。朱熹在其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辩证统一的德育方法理论。深入研究其德育方法,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知行统一

在知与行的发生时间和道德价值上,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知行孰为先后的问题上,他指出“知在行先”。“知”是“行”的前提,只有先把握了当然之则,才有能合乎当然之则的行为,“须是知得,方始行得。”所以要先知“义理”,即掌握一定道德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指导道德实践的认识水平。在知行孰为轻重的问题上,他主张“行重于知”。“知”的目的是便于更好地“行”。“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所以,要将所学到的道德认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

朱熹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从积极方面正面引导,又要从消极方面规范禁防,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义理有以博其心,规矩有以约其外”的效果。

正面引导,就是让学生懂得道理,自觉行动,使各项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成为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而不是别人强加的枷锁。“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工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如果只是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去压制学生,学生不能心悦诚服,即使规章制度再严密,也是防不胜防,无济于事。但是,必要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立大志与从细微处点滴积累相结合

朱熹认为立志是做人的根本要求。他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这里所说的“无著力处”,指的是由于志向不明而致使做人的方向不明,不知该向何处努力,其结果必然会像今天的士人那样,只顾贪图追名逐利,而不去寻求道义,要做达官贵人,而不愿成为圣贤。朱熹强调立志就是要立定成圣成贤的志向,“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也就是说,志的方向不在于去和他人攀比,而是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最终“才学,便要做圣人”。

朱熹强调志向要远大,并不是空谈志向,而是要求学生必须具体地从一事一物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任何品德高尚的人都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学者之志,固不可不以远大自期,然观孔门之教,则其所以言之者,至为卑近,不过孝悌忠信,持守诵习之间。苟悦其高而忽于近,慕于大而略于细,则无渐次经由之实,而徒有悬想 望之劳,亦终不能以自述矣。故圣人之教,循循有序,不过使人反而求之至近至小之中。……如是久之,日滋月益,然后道之全体乃有所向望而渐可识。”总之,朱熹既要求学生应当从大处着眼,立大志,又要求学生从细微处入手,点滴积累,两者结合才能提高德育的水平。

四、朱熹的德育方法的当代价值

1.提倡知行统一,强化道德行为训练

朱熹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标和标准。对于“知”,现今的德育工作也已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传授给学生一系列的道德知识,但对于“行”则关注较少。品德是养成的,不是“讲成”的,学生知道了“做什么”、“怎么做”,并不一定就能有相应的行为表现。只有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任何道德环境中都能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才能说其具备了良好的品德。

2.注重自律与他律统一,重视正面引导教育

我国道德教育目前存在的状况,在于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自我思维意识与时俱进地提高,而我们学校和教师所能擅长的德育方法仍固步自封,不论学生自律是否理会,还是他律是否可行,都是强制性灌输和打压。所以,这需要我们深思:什么样的德育方法更有效?我们仅仅是灌输概念、强制禁令是不行的。首先,学校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其次,教师要积极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正面指导和帮助,不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规矩”养成“方圆”,更要引导学生自我涵养内化“义理”,达到“止于至善”。

3.倡导志高与实干统一,强调从细微处点滴积累

朱熹倡导学生的德育志向应为成圣成贤。他指出,“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朱熹不仅为德育目标明确方向,而且强调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着手,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而理想人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成。这需要从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而这个量化培养方法是需要教师认真去揣摩,以达到最后实现质的突破,学生形成社会所期望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M].山东:齐鲁书社,1992

[2]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M]//朱子大全:第二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