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

作者: 姜玲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和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反思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利用“弹性”预设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关键词:“弹性”预设;“动态”生成;学生;能力;情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10-001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多时,而其中对于预设和生成的讨论也持续了多时。在关于“动态”生成的丰富论述之中已经出现了对预设的反思。其实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早就强调“预设”和“生成”应是辩证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产生“动态”课堂效果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就应该是预设,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弹性”的预设。

下面本文将从平时教学实践出发,对“弹性”预设的思路提出自己的理解。

一、全面了解学生。预设教学基点

全面了解学生,主要从知情意等方面考虑学生“学什么”,这是我们进行“弹性”预设、促使“动态”生成基点。本文觉得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程度怎样?3、学生的层次如何?设计的问题,是否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想法?4、对于设计的情境、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思考,去操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弹性”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于是笔者在讲《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如下的“弹性”预设: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学习,寻找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前后关联,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思路,进行集体讨论解决。

二、整合各类信息。预设教学资源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历史的教学与学习中,材料的选编与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教材、整合资源,把教材精华内涵和周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蕴涵智慧、散发趣味的学习材料。

比如笔者在讲初二《中国古代史》最后一章《明清》时,在进行“弹性”预设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情出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进行学习资源的新一轮整合,通过这一整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但是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强调学生必须先读什么、重点读什么提出要求,而是放手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弹性”的预设来推动“动态”的生成。

三、坚持弹性策略,预设教学流程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还应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情况,尤其是课堂中学生的反应、流程的变化等“动态”情况,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 ‘实际的教学情况证明:《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课中,笔者的“弹性”预设到位,充分推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课上,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教师则发挥了主导作用,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进行引导,推动课堂的深入。

四、凸现自主探究。预设能力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依然就上面所述的课例来说明。笔者在“弹性”预设的中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把材料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觉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弹性”预设的过程不仅仅在于此,更多地在于——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也适应了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五、注重民主氛围。预设情感价值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及其向能力的转化是以活动作为中介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心理特征,而活动的过程必要的就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理念。

“弹性”预设促进情感生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生成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尊重和鼓励学生便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教师在“弹性”预设中必须明确这一点。笔者的上述案例中就多次对学生的思路给予了及时的鼓励和充分的信任。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要、新的学习方向、新的学习体验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认识和判断能力不断得到加深。而要想实现课堂的“动态”,我们教师课前的“弹性”预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让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共同努力,坚持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我们的课堂不断生成,促进学生不断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997年

[3]王文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2006年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徐忠明,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9月

[6]罗杰斯(美),学习的自由,1969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