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王晓摘要:教育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克服对创新认识的偏差,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探索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29-001
一、克服对戗新认识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我们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创新能力是指思维主体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先通过认真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使之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如何创造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呢?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所以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并且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1.利用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的数学定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了解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这些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到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因而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而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新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要经过严格验证。而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教师应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如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发问的重要作用。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总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学青,新课程理念下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6,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