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境欣赏与教学

作者: 沈保靖

摘 要:本文指出了符合诗歌意境和教学的四种教学方法,即:诵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描述引证法、综合导读法。

关键词:诗歌; 意境; 欣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53-001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个人欣赏,只能起媒介作用,引导、促进学生这一欣赏主体与诗歌这一欣赏客体间交流。对欣赏者来说,想象品味,是由此岸(具体的语言文字及其描写的情景)达到彼岸(文字情景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的关键。对于教学来说,关键是运用各种手法,调动学生去想象品味。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朗读教学法。

朗读不仅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随着声音的延续,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发挥想象填补诗歌中的空白。随着朗读,每一个有声的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还原为一幅可视的画面,一幅幅画面组合到一块儿,构成一幅笼罩着浓重感情色彩、蕴含着无穷意味的图景。朗读的过程也是品味的过程,对诗歌的品味理解又促进了朗读。课堂中诗歌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磁带放音、教师范读、领读、师生共读、学生单个读(指名读)、自由读(吟诵)、学生分组读、交叉读、轮流读、学生齐读等。一堂课中不可一种形式用到底,也不可能各种形式都用。用哪种开展朗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如学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时,我深知这类诗文老师很难讲出个子丑寅卯,学生也只能瞎子听闷雷,一无所获。那么,只有一个好的教法就是“读”。首先听录音,接着听老师范读,继而学生各自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美感。之后找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领读,其他学生在跟读中想象、品味。接着男女生交叉朗读,分组朗读竞赛比较,最后全班齐读,将朗读推向高潮。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桂林山水风景的优美特点和诗人的情怀,体会到全诗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音乐美。这节课把各种形式读都落到实处且恰到好处,因此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增强了想象能力,提高了鉴赏能力。

第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就是把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手段运用到诗歌教学之中。在诗歌教学中,根据诗歌的意境,播放一首意境相似的乐曲,不同的感官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种意境的相似,很自然地使学生由诗的意境进入音乐的意境,又由音乐的意境联想到诗的意境,扩大了想象空间,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和感受。例如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时播放雄壮激昂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着那豪言壮语,一定会感悟到诗歌的意境,体味到陈毅同志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之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充满信心和坚定信念。在诗歌教学中悬挂与之相配套的图画,或放映画面,可感的形象不仅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联想,而且能从直观的画面中悟得东西,又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学习马志远的《秋思》时,若悬挂图画《秋原黄昏旅行图》,图画上的景物会使学生想象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苦愁之情,感受到“断肠人”的心酸与哀愁。在教学中运用电脑光盘把诗歌创作的背景及诗歌表演的情节展现出来,学生会在具体的环境情节中产生遐思、联想,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描述引证法。

描述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的意境。它不仅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而且不拘泥于诗歌的表面语言,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品味。老师可以描述,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以检查其理解情况。学习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散入珠帘泪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诗可让学生想象描述出来,寒冷之中在上述几种情况下,大家生活在一起会怎样做?学生通过描述就会体会到诗句描写的苦寒景象和苦寒生活及患难与共的深情。引证法,就是要引用与该诗句意境相关的诗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可引作者自己的诗句,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当学到“雁过矣,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时,不妨引用一下她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讲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时,可从引用一下她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可引用他人的诗句,如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当学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可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引证法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增加容量,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联想的习惯。对于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句,如果从正面直接去剖析,有时费尽口舌,结果事倍功半,也难叫学生悟出诗的含义,而从侧面引导,用其它诗句佐证,则会水到渠成,能使学生心领神会。

第四,综合导读法。

把上面三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一课教学之中去,会让学生在各种感觉的刺激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鉴赏能力。诗歌教学可按下列方法步骤进行导读:流畅颂读,理解大意;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再现画面,领悟感情;迁移训练,赏析作文。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运用此法。⑴先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咏读,弄通大意;⑵让学生找出自认为比较优美的诗句,用得好的词,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此处也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亮出各自的赏析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句可用“朗读法”、“多媒体法”、“描述印证法”体会出意境来。⑶是把上述诗中的分散画面按作者思路串连起来,在脑中过电影,领悟作者在判别友人时情感。⑷运用此法再自学一首诗——唐代祖咏的《望终南余雪》,然后以“我喜爱的一首(句)诗”或“______赏析”写一篇文章。综合导读法教学活动基本上达到这样的效果:开阔了学生的赏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诗文知识,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有所创新,激励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这时让学生大胆评析,一吐为快,写出的文章定然令人赞叹。

当然,诗歌教学远不止这四种方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以调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为关键,最终能让学生完成由实到虚的过渡,实现学生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